按照正常的軌跡,皇太極雖然也是在祟禎十六年病逝,但根據傳說,他卻是因為最寵愛的宸妃海蘭珠病逝而傷心過度才最終病死的,不是像現在這樣。可以說,這一回,皇太極的死非常窩囊,也很憋屈。原本,他當初帶領剩餘的八旗兵丁退過大興安嶺到達外喀爾喀之後,手下依然有著將近兩萬人馬。可是,迭經大敗,他在八旗軍中的號召力已經遠不如從前,手下也是頗多怨言。再者,皇太極也上了年紀,連番大戰又使得他勞心勞力,最後還被逼得遠遁外蒙,身體難免就垮了下來。這還不算,原本跟他同舟共濟,戮力同心的多爾袞兄弟在這種情況下也開始變得若即若離,兩個年青的愛新覺羅氏子弟開始趁著他生病的時候,明裏暗裏的架空他的權力。
當然,這些內部的糾紛還隻是其次。豪格已死,皇太極已經沒有了子嗣,本身年紀也大了起來,連番大敗也失去了不少的信心,對多爾袞和多鐸的所作所為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且,多爾袞也不算過份,對他還保持著尊敬,兩人的矛盾還沒有尖銳到要硬碰硬的地步,甚至於,皇太極也起過讓位的心思。可最可怕的,是他不應該在不知道外喀爾喀此時具體勢力分布的時候帶領一批殘兵敗將闖進來。
外喀爾喀三部,紮薩克圖、土謝圖和車臣,各自都擁有著不小的兵力。雖然比不得曾經的林丹汗,也遠比不過當初的後金或者大清,但是,誰也不能否認這外蒙古三部在北方的話語權。隻是一直以來,這三個部落都屬於牆頭草,誰的力量強大,他們就投降誰,誰也不得罪。再者,外喀爾喀三部一向居於北方,距離遙遠,又沒有南下的野心,所以,不管是當初的林丹汗,還是努爾哈赤,皇太極,也都不太在意他們。可是,外喀爾喀也並不是真的就那麼好說話或者說是好欺負的。當初,他們願意向林丹汗稱臣,後來又投向努爾哈赤、皇太極,是因為他們的利益沒有受損,而遊牧部落一向都是以強者為尊,改換門庭也算不上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這三個部落的頭領隻想保持現在的狀態,保證自己對外蒙古這片草原的擁有權。
可是,皇太極偏偏就跑到了這裏。將近兩萬的兵力,如果運用得當,除了東北六省的楚鍾南,整個北方將沒有任何人是他的對手。而很顯然的,皇太極退往外喀爾喀,也是存了以外蒙古為新的根基,然後發展實力,打回遼東的心思。本來,這些都不關紮薩克圖、土謝圖,還有車臣三部的事。反正他們三大部落隻想緊守外蒙,誰的拳頭大,勢力強,他們就去拜誰的碼頭,也不在乎南麵的事事非非。可是,外蒙古地廣人稀,皇太極能用什麼方法去發展實力?
蒙古人對弱肉強食的道理認識的比誰都深刻。如今,隻有三隻狼的草原上突然來了一隻大老虎,三大部落的汗王自然知道如何選擇。於是,在皇太極率領敗軍到達外蒙古後不久,他們便立即進行了緊急會麵,相互搓商了應對之策。於是,很快的,靠近大興安嶺一側的各個蒙古部落紛紛西遷,這一招,立即就使得遠道而來的八旗軍遇到了大麻煩,因為,他們開始無法湊夠足夠的軍糧。可這還不算,緊接著,除去三大部落以外,來自北方的另一個勢力也開始與八旗軍進行了“親密的接觸”。
這全“虧”了楚鍾南!
因為,這來自北方的另一個勢力正是當初被他引來的俄羅斯人。
當初,還在小北荒的時候,楚鍾南就派老相識圖拉諾夫回轉西伯利亞,誘使西伯利亞方麵的俄羅斯軍隊南侵。當時他的目的是希望俄羅斯遠征軍能趁機去襲擾索倫部,讓正繞道興開湖殺向小北荒的多鐸和豪格所部內亂。因為,當時多鐸和豪格手下有許多士兵是強召來的索倫人。如果自己的老家出現了麻煩,這些人肯定會成為一個當時多鐸和豪格旗下一個不穩定的因素。不過,計劃雖然是那樣,可楚鍾南也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畢竟西伯利亞實在是太廣闊了,消息傳到俄羅斯遠征軍那裏就要耗去很長的時間,而且俄國人也未必會依著他的指揮棒轉動。所謂聊勝於無,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