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2)

李躍兒,一個把畫布變成立體樂園的人

尹建莉

我和李躍兒沒見過麵,也沒聯係過。但她對於我來說不是陌生人。早在幾年前,我在一家書店看到一本書,是一位畫家談她如何教孩子們畫畫,如何和孩子們相處的。那本書圖文並茂,很獨特的開本,更獨特的內容,充滿教育智慧。於是李躍兒這個名字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當時,我對她的理解是“一位對教育有興趣的畫家”。和很多人一樣,我也讀了《窗邊的小豆豆》,對那所叫巴學園的小學心儀不已。它作為一個教育樣板,給我示範和鼓舞,讓我懷揣理想;但是,我也和很多人一樣,從未有勇氣在現實中去實現它。因為我知道,把一個理想從藍圖上搬到現實中,那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它需要決心,需要力量,需要智慧,需要魄力……後來,我知道,居然有人就去幹這個大活兒了,真的在北京辦了一所巴學園,這個人就是李躍兒。

其實,辦個僅在大門口掛塊“巴學園”牌子的幼兒園,這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把牌子後麵整個學園的氣氛一並做成巴學園的味道。

名稱有時是個唬人的東西,它經常會讓人產生幻覺,以為掛了羊頭的地方賣的應該就是羊肉;但事實證明,現在教育上的“狗肉攤”實在是不少。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是辦學者的動機,二是辦學者的素質。胡蘿卜穿上錦盒也變不成人參,教育說到底不是牌子的事,不是圍牆的事,也不是教室的事;教育是理念的事,也是信仰的事,沒有虔誠之態和感悟之心不可能做好。

巴學園,讓我開始有意無意地關注李躍兒。從媒體對她的幼兒園的報道中,從她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中,我看到了她的一片赤子之心,她是個真正懂教育和愛教育的人。她的巴學園表裏如一,在中國當前的教育形勢下,獨樹一幟,自信地堅持著自己的教育風格。

李躍兒作為一名畫家,從教孩子繪畫開始,發現教育中的問題,感受到自己的責任,於是開始去做--當她的畫布已放不下她的教育理想時,她把畫布變成了一座立體樂園,讓孩子們真正走進來,和她一起去實現一種理想教育。她從繪畫轉行去做幼兒教育,這一轉身可謂“華麗”,現在的李躍兒,已變成了一位“懂繪畫的教育家”。

李躍兒在辦幼兒園的同時還在寫書,她用這樣的方式把“李躍兒教育”這個品牌做出影響,這不知會讓多少孩子受益。我相信,作為一個良好的範例,她的影響將會更大。

我們年齡相差不遠,且對教育有共同的愛好,在教育價值觀上有共同的取向。盡管我對她的了解都是從各種媒體上來的,但隔著紙張和電腦屏幕,我分明感受到了一份熟悉和知心。

很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向李躍兒及其所做的事業表達敬意,同時也用這些文字對她的新書出版送上我的祝賀和祝福。

(注:尹建莉,教育專家,教育學碩士,從教多年,現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及谘詢工作,著有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第2章家長的心聲《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兩本書我都有讀過,我覺得兩位老師帶給我的影響非常大,說得嚴重點,確實是可以影響我甚至我的孩子的一生!

現在這本《關鍵期關鍵幫助》,是從更深入的角度來寫我們的孩子。我認為,無論是作為專業研究孩子心理活動、生長規律的專家,還是像我們這些普通家長,都很值得一讀。

因為裏麵說的事,講的話,都是很實實在在,又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感覺很有說服力。所以我一直以為,李躍兒是實踐型的專家。這本書相當於是她這幾年來做幼兒園的一個實踐總結,是有支撐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