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自人類文明誕生至今,一直存在的永恒課題。她延續至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今日,仍是我們無法回避且異常重視的問題。

人生如夢,轉眼就是百年。為人父母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自己的事業。天天、月月、年年都在忙忙碌碌,有壓力也有動力,有煩惱也有喜悅,有辛勞也有收獲。但總結起來人的一生應完成的任務,也不過區區三件事:一是照顧好長輩,養老送終;二是在社會中實現自我,獲得事業的成功;三是撫育好、教育好自己的後代,完成自我延續的重要部分。教育孩子,從與孩子共同生活的時間開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到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每一位家長都任重而道遠。從古至今,從偉人到百姓無不重視對子女的教育。當代偉人毛澤東對子女嚴格要求,從不搞特殊化,他為了教育兒子毛岸英愛勞動能吃苦的精神,在延安鳳凰山居住時,曾經親自帶領十五歲的毛岸英打掃廁所。在1950年親自把新婚不久的兒子送上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後來不幸犧牲在那裏。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一代名相諸葛亮就給八歲的兒子諸葛瞻寫了《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成為後人教育子女的至理名言。香港富翁李嘉誠的兩個兒子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想在父親的公司施展才華,幹一番事業。但李嘉誠卻對他們說:“我想你們還是自己去打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是否有資格到我公司來任職。”還有許多名人誌士,他們大多都有過人的才華、非凡的成就、富足的財產、顯要的地位,但他們不以自己的優越而嬌慣子女,相反更嚴格教育他們,克勤克儉,不求奢華、自強自立、艱苦奮鬥,靠自己的勞動創造幸福,靠自己努力獲得成功。他們給我們做出教育子女的典範,值得我們尊敬,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是,隻有信心是不夠的,必須要求家長有能力、有方法、有策略,才能有效果。要認識到教育孩子是一項十分複雜的事情,也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隻有不懂如何教育的父母。家庭教育既是一門綜合性很高的藝術,又是一項異常複雜的過程,它不僅要求家長有各方麵的知識,而且要求家長懂得怎樣更好地與孩子進行溝通,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在求知、交友、做人、自我修養等各方麵獲得良好的教育,促使孩子把潛力完全發揮出來。孩子的成長應該是立體的、多方位的成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立體、全方位式的教育,僅僅依賴學校教育,忽視家庭教育,於孩子的成長是一種缺憾。因此,每位家長都應該向偉人那樣自覺地承擔起教育責任,無論你有多忙,地位有多高,都不應該忽視對子女的關心與教育。綜上所述,在這裏我以女兒的真實故事,以樸素的語言傳達了以下幾種概念,僅供讀者參考。

首先,我認為每位家長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至於“為”什麼“不為”什麼,如何“為”,要看家長的觀念和能力。我所說的有所為,是指家長應該關心好孩子的身心健康,照顧好生活,做孩子的榜樣,像富豪李嘉誠那樣不僅身體力行,而且能善教嚴管子女,把握好孩子前進的大方向。有所不為主要是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多培養他自強自立的意識,尤其不要對孩子強加自己的意誌。

總結起來有這麼幾種理念:

一是好父母決定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前途如何,關鍵決定於家長的能力,需要家長花費精力了解孩子心理和性格特點,不斷優化培養方式方法,對症下藥,才能效果顯著。

二是教育孩子一定要從小抓起。從她記事時就開始樹立良好的習慣和思想,否則等孩子長大了形成她自己的觀念,就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再糾正很難,效果還可能會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