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變味的重逢之喜(1 / 2)

“恭喜主公了,雖然西河之地較之中原略顯清貧,但是勝在地處邊地,而且土地大多屬於異族之手,所以朝廷對於這種地方的太守通常比較放縱,隻要不出現大規模的民亂便完全不會理睬,甚至是那些習慣盤剝的家夥也經常會對這種地方不屑一顧呢。”

此時,送走兩位中郎將的李書實將自己的手下都召集了過來,宣布了剛才兩位中郎將為自己定下的未來。原本李書實還有些擔心自己某些非嫡係成員的內心會有些波動,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大家對於這樣的結果竟然並沒有表現出多麼失望的色彩。

其實略微想想也能理解。李書實手下的那些個嫡係成員就不用說了,李書實想要到西河郡發展的計劃他們早就非常清楚了,畢竟李書實要繼承的李家的基業就在西河。

而對於那些非嫡係的武將而言,大漢這麼多年的傳統就是依靠軍功封侯,所以一個軍人想到封妻蔭子的話邊境是最好的去處。因為比起時有時無且規模不定的叛亂而言,邊境戰爭不但功勳多多且打好了開疆拓土這樣的名聲即使是文官恐怕都抵擋不住其巨大的誘惑。

至於李書實部隊中有限的那三位文官,劉夢和武鸞一副婦唱夫隨的樣子,某位有女王傾向的騎策甚至可以說是在場所有人當中第一個支持這項決定的人,用她的話說:“我就是要證明一下,我們女兒家也是可以為大漢的邊疆安定做出決定性的貢獻的。”

同時,武鸞身邊的小受偽娘也同時表示,自己不但願意跟隨夫人北上,而且他還有信心說服他所在的家族來到西河,因為與異族貿易的收益一向是非常豐厚的。隻要李書實能夠提供強有力的保護,他表示自己可以說動一批家族派遣子弟北上幫助李書實。

最後,便是程昱。說起來程昱恐怕是所有人之中最不想北上的一個人了。雖然牽招也好,曹純也罷都是與程昱一樣被迫加盟李書實的團體,但是就像剛才所說,武將們的宿命本來便是戰死沙場,如今李書實給他們提供了這樣的平台,更別說李書實還受到了軍方高層人物皇甫嵩與朱儁的提攜,隻要他們能夠立下功績,日後的前途自然不需要擔心。

可是程昱就稍稍不同了。他是文官,他的作用的體現不像武將那麼單純,而對於程昱而言,他的目標顯然不是成為地方上一州一郡的長官,就是成為朝廷上三公九卿那樣的支柱。可是如果跟隨李書實這樣要名聲沒名聲,要家世沒家世的主公,程昱就是有天大的本事恐怕也不會有多少人注意到吧。那麼他達成目標的唯一希望就隻剩下輔佐李書實上位這一條路了。

可是正如剛才所言,李書實是個要啥沒啥的主,雖然有兵有將,是個能發展為一個有前途的軍閥的存在。可是在這個穩定的體係內,李書實的成就也就到頭了。

正如後來入京之後董卓所要麵對的情況一樣。即使他再怎麼拉攏那些士人,即使他手中擁有足夠強大的力量,但是整個士族依然對他的拉攏不理不睬甚至反戈一擊。除了蔡邕那樣極個別的人以及本身便出身西涼的某些不得誌的士人,又有誰會幫助董卓穩固他的權勢呢。

曆史上董卓的遭遇便是李書實現在所在的大漢官僚體係強大排外性的最好體現。

試想聰明如程昱之輩又怎麼可能會看不出來李書實的先天不足呢?

當然,不是說李書實這樣的存在就一定沒有未來。可是,那需要長時間甚至是幾代人的經營,就好比曹操所在的曹家,不也是曆經四代經營,才能讓曹操有機會機身士族圈子裏麼。而且即使是曹操這樣的,也因為發展過程中接住了宦官的力量所以名聲上一直被很多自命清高的士人所看不起。否則後來曹操也不會頒布那道著名的“唯才是舉”的政令了。

不是他曹孟德真的不在乎手下的品德,而是人家品德夠硬的人壓根就對他的政權不屑一顧,要不是曹操頂了一個漢獻帝的牌子還能讓他收攏一部分人才的話,恐怕曹操甚至不需要袁紹出手就隻能在那裏乖乖的為袁紹繼續當打手,打下手了。

不過,最終程昱還是留了下來,因為李書實表示希望程昱做自己的主簿,而且分管西河上下大小政務。這樣放權一樣的任命直接將程昱砸暈了。對於他這樣的人,永遠不怕挑戰和壓力,怕的隻不過是無法發揮自己的才能。可是現在李書實已經為他搭建好了一個舞台,而且這個舞台對於現在的他而言也足夠的大,那麼他又怎麼會拒絕呢?

如是,程昱一副大義凜然的模樣說出了開篇的那番話。當然,在程昱看不見的角度裏,呂布、高順等人具是鬆了一口氣的模樣。是的,安平國那段時間已經讓這些武將們徹底喪失了對政務方麵的熱情。要不是當時李書實身邊還有一個太史慈的話,他們恐怕抹脖子的心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