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背叛與新生(1 / 3)

真的不愧是晶壁之子啊,哪怕是根本不知道具體的日期卻也依然能夠將各個事件發生的時間配合到嚴絲合縫。聽到那陣陣喊殺之聲,李書實發出了如此的感慨。

“書實賢弟,我等是否等高一望,也好看清楚到底是何方勢力再次廝殺。不過聽聲音,似乎兩方人馬加起來規模恐怕遠超萬人。怕不是一般的地方勢力可以做得到的啊。”

劉備怎麼說也領兵作戰數月之久,大小戰鬥也經曆了數十場之多,所以咋一聽聲音,便知道山對麵正在進行一場規模頗大的戰鬥。而這個時候能夠爆發如此規模戰鬥的隻能是黃巾軍與官軍,可是就憑劉備這麼點人馬,他還真的沒有把握在這麼大規模的戰鬥中發揮什麼影響。

劉備心裏很清楚,他這點家底恐怕還沒等他在戰場上亮個相,就會被數萬的軍隊淹沒。所以與其魯莽的參與到戰鬥之中,還不如與李書實這邊商議一下,勝算總歸高上不少。

“玄德公不必心急,我相信我軍的斥候一定會將前方的消息告知於我等的。而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在此靜候前方情報的傳來,然後再根據情報決定如何行動。”

李書實曾在朱儁和皇甫嵩麵前說要學程不識卻也不是口上說說那麼簡單的。他確實有仿效程不識的打算,畢竟正如馬援點評的那樣,學習程不識卻又不得其神的話,那麼總算也是一個作戰嚴謹之人。尤其是作為一軍的統帥,李書實知道自己的能耐,所以更不敢輕動。

當然,這也不代表他就要做縮頭烏龜。因為他認為陸戰之中最為優秀的三位將軍一個是魏國的張郃,一個還是魏國的徐晃,最後一個是吳國的呂蒙。此三人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將之才。

這裏就要說一下李書實心中大將和主帥的區別。在李書實看來,優秀的主帥需要的是冷靜而全麵的大腦。也就是決定作戰計劃,設計作戰方略以及可能用到的計策謀略。但是這些人大部分時間都站在戰場後方,遠離戰場第一線,用冷靜的大腦來掌控全局的方向。所以對於優秀的主帥而言,智力的高低決定了他們謀劃的戰役的水平。

大將影響戰爭走向的方式則與主帥不盡相同。他們大多數時間戰鬥在戰場最前沿,用自己的戰場直覺和武勇來引導戰局的走向。他們同樣可以製定戰略目標並努力完善,但是他們的優勢並不在於運籌帷幄,而更多的是體現在戰場嗅覺上,也就是那種越老越妖的家夥。

李書實很有自知之明,憑自己的那個腦袋基本上沒有可能成為諸葛亮、周瑜和司馬懿那樣即使是放到曆史長河之中也堪稱優秀的主帥,他現在能做的隻是希望自己能夠做一麵將將合格的大將就好了。畢竟雖然他的武藝同樣差勁,但是戰場上的威力卻不可小覷。

而李書實現在重點學習的武將便是徐晃徐公明。畢竟程不識的年代過於遙遠且記載不多,而徐晃則不同,雖然同樣沒能獲得單獨列傳的機會,但是拜偉大的《三國演義》所賜,徐晃的粉絲顯然要比程不識多的多,研究的透徹程度也高的多。

徐晃行兵打仗最大的特色主要有兩點。其一是注重斥候的應用,每次作戰都會在部隊周圍使用大量的斥候,保證行軍作戰的安全。另外一點便是戰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對於最壞的情況都料想周全,這樣可以在作戰之中隻要發現敵人的破綻便敢於放手猛打。

所以,雖然手中實力有限,李書實卻仍然將曹性訓練了一批輕騎兵作為斥候,而這批輕騎兵的統領太史慈經過慎重的考慮後決定轉職為弓騎兵以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