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混亂的西域(1 / 2)

阿不都黑力力,在熟悉他的人看來,不過是一個還算精明的西域商人,除了時不常能夠淘到一些不錯的貨色之外,與其他來往於西域和大漢之間的商人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雖然他的商隊雇傭的都是一些明顯和漢人不同相貌的西域武者,可是考慮到他本身也不是漢人,那麼雇傭一些家鄉之人也並不算很出格的事情。更何況他的商隊中也不乏漢人的身影,他本身的漢化說的也算溜到,雖說還有這濃濃的口音,不過交流上還是沒什麼太大問題的。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有著另一個不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西域豪強烏孫國的大臣。

烏孫,這是一個與大漢關係極其複雜的國家。當然,整個西域的所有國家夾雜在大漢與匈奴這兩個龐然大物中間,為了個人安危和國家存續,沒有哪個國家的政策是一邊倒的,基本上所有國家都是牆頭草。至於那些所謂的忠誠者也不過是還沒來得及倒或者錯誤的判斷了形式就被大漢或者匈奴發兵或者挑撥其手下滅掉了。真真是一步錯,滿盤輸。

不過烏孫還是有些不一樣的,因為這個國家是西域當中唯二發生過分裂而且分裂維持的時間相當之長的國家。另一個與其同命相連的則是曆史上著名的分為了前部和後部的車師國。

另一個稍顯不同的則是烏孫是少有的大漢為了爭取而送了一個又一個的宗族公主過去的西域國家。當然了,匈奴那邊也沒少送。所以經常出現烏孫的昆彌(國王)和匈奴女生下一個兒子並繼承王位,而後漢族的公主為了延續聯姻基礎而嫁給那個兒子(就算是不想嫁國內也是直接一封詔書送來,反正都已經不是黃花大閨女了,一個也是嫁,兩個也是嫁。再說隻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不知道的都是好孩子),幹嘛那麼扭捏)。反之亦然,隻不過因為烏孫的傳統與匈奴相類(為了種族的傳承,神馬道德問題都要放到肚子填飽之後再說,所以說亞聖那句“倉廩實而知禮節”是相當的唯物辯證),所以人家姑娘完全沒有心理壓力就是了。

順便說一句,烏孫的分裂和漢族的某個公主關係非常大,那個彪悍的公主一共嫁了前後三任烏孫的昆彌,直到第四任昆彌是她的親生兒子才沒有繼續下去。就這樣,這位公主還能在四五十歲的高齡為第三任丈夫剩下一個兒子,估計也隻有隋唐時期的那個給楊廣送上了一堆帽子的蕭皇後才能與之相提並論了吧。

而正是這個公主,因為與第三任丈夫關係不和(一個少年為了政治原因娶了一個四十多歲的大媽,就算是對方美如趙雅芝、李若彤那樣的估計卸妝之後也能當貞子用了吧),這位在烏孫經營多年的公主直接派人刺殺自己的丈夫,可惜的是沒有完全成功。結果原本就在漢匈之間搖擺不定結果誕生了親漢與親匈兩派的烏孫因為統治者的分裂而徹底的拉開了架勢。

那時已經是漢宣帝的時代了,被趕到漠北去的匈奴人對於西域的控製力已經大大降低。所以漢王朝對於這裏的事物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可是雖然大漢很想幫親不幫理拉拉偏架,可是匈奴人在這裏的影響力實在是太根深蒂固了,無奈之下,大漢隻好將烏孫一分為二。漢朝公主的兒子拿大頭,匈奴女的兒子拿小頭。貴族們支持誰就到誰那裏去上班。

這樣一來,原本《漢書-西域傳》中號稱“戶十二萬,口六十三萬,勝兵十八萬八千八百”的西域最強國家就這樣被一分為二了。雖說分裂後的兩個國家視對方為宿敵,隻要有機會就要給對方來兩下子,就好像現在的南北蘇丹一樣,讓大漢這個宗主國煩不勝煩。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大漢不需要再擔心烏孫這個西域的龐然大物有能力顛覆大漢在西域的統治。

嗯,說起來就好像南斯拉夫和蘇聯一樣。統一的時候是誰也不敢小覷,誰都要拚命拉攏的國度,可是一經分裂,等待他們的就隻剩下被逐漸蠶食的厄運。所以說看曆史知現在,一個統一的國家是多麼的重要。也正因為這樣,所以自秦以後,國家統一都成為曆代中原王朝帝王們的最高準則。由此可見,嬴政這個皇帝真的無愧於他始皇帝的這個稱呼。

可是現在的情況似乎出了那麼點小問題,按照阿不都黑力力的說法,隨著大漢對於西域統治的放鬆,尤其是建寧三年涼州刺史孟陀命任涉攻打內亂的疏勒國卻四十日沒有拿下,雖然成功的利用行刺的方式將叛亂首領的頭顱割去,但是最終卻也沒能改變事情的結果。而這也是財政日益吃緊的大漢對西域最後一次有記載的管理。而這之後,因為西域距離大漢太過遙遠,管理成本高昂有沒有當年那麼重要的戰略意義,劉宏隨即便放棄了對這裏的管轄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