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典韋很心急,可是李書實畢竟還是一個正牌太守。雖說這個太守很不靠譜且經常擅離職守,將大部分的工作都扔給了自己“忠誠勤勉的手下”(程昱語),但是卻還有不少工作是必須由他來拍板決定才能開始實施的。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孝廉的選拔。
當然,太守向中央推薦人才的時間都是在冬節前八九月之間而且並沒有強製要求每年都必須上報一名孝廉,為了保證質量,原則上是可以連年空缺的,隻不過如果你真的這麼幹的話,那麼你的為官操守上一定會加上一條“此人漠視人才發覺,是帝國選擇人才的大敵”。
不過好在西河人口稀少,知名的門閥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就算李書實這個太守真的好幾年都沒推薦一個人才上來中央的那些個官員也不會太過奇怪就是了。
好在大部分的事情有程昱等人幫助他決斷,現在又從甄家和顏家征辟了不少的下級官吏幫助他進行基層的工作,隻要武鸞這個人事局局長和童淵這個警察局+檢察院+法院集於一身的暴力機關主管用心工作的話,就不怕他們做出什麼天怒人怨的事情來。所以總體而言李書實這個太守很有種東晉時期的士族太守的風範——工作別人做,我隻負責擺POSE拿功勞。
於是,當時間進入到中平三年二月的時候,李書實已經基本上快要將自己去年積存的和今年新增的公文處理完畢,可以考慮典韋的終身大事了。
隻不過這個時候李書實卻收到了一個讓他相當無奈的消息——江夏的士兵因為不滿朝廷克扣他們的軍餉而爆發起義。而李書實記憶中的那個堅強的漢子——江夏太守秦頡死於是役。
說起來這也是某位太守大人咎由自取,要知道在漢代雖說將星輩出,可是那都是當官的榮耀,作為戰爭主力的基層士兵們的生活就好像大航海時代的水手一樣——聽著浪漫,其實奇慘無比。一個大頭兵的月收入是糧食三小石左右,還且還不是固定收入。雖說這其中與駐紮地域有關,不過除了一些特殊地區比如皇城、皇城和皇城之外基本上隻看見向下浮動。
那麼一小石是多少呢?一小石相當於半石也就是五鬥,折合成現在的度量衡就是一市鬥,折合成重量大概是13.5斤粟或者是16斤麥。也就是說一個士兵平均一個月隻能拿到40斤粟或者不到五十斤的麥,而且還都是沒有脫殼的糧食。雖說比起秦代的時候自備糧草要先進了不少,但是如果扣除掉夥食的話,估計就不會剩多少了,尤其是這個油水稀少的時代。
至於錢幣,之前曾經說過,除了那些富家子弟或者官宦子弟尋找邊地良家子頂替自己的兵役時會給那些頂替者一些金錢上的補償之外,你就隻能將你口中省下來的祿米換成銅錢才能看的見我們可愛的孔方兄,不過這對任何一個成年男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說為什麼願意散財的軍官會那麼受到士兵們的擁戴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吧。
雖說糧餉已經如此之少,可是問題是因為黃巾之亂的緣故,各地方尤其是中原地區大量招募士兵擴軍,而等到戰爭結束以後這些士兵的如何供養就成了一個讓各地方頭疼的問題。
要知道就算一個士兵一個月不過才三小石的糧餉,可是一萬個士兵一年就需要18萬石的糧餉,這種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效應真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就好像某個總理說的那句“哪怕是再小的事情乘以十三億都將是個非常大的問題”一樣,真真是至理名言啊。
好吧,這樣一筆開銷對於黃巾之亂前郡兵規模最高不過三千的地方財政來說真的是壓力不小,而且向諸如南陽、汝南、魏郡及其周邊這樣的黃巾重災區招募的士兵數量更是隻多不少,如此一來龐大的財政負擔就讓必須獨立養兵的各個郡的長官們頭疼不已。
當然,危機危機,有危就有機。這個麻煩在某些人的眼中是天大的麻煩,在某些人的眼中就是天大的財路。就好像某個人說的那樣——“如果全世界每個人都給我一美元,我的下半輩子就不用愁了。”雖然士兵的數量無法和全世界的人類相比,但是積少成多嘛。
於是,新任的江夏太守秦頡也將腦筋動到了江夏那因為黃巾軍肆虐而明顯有些超員的軍隊上。畢竟他現在還欠著劉宏的巨額官貸尚未還清。
隻付了首付的他為了保住自己的這個得來不易的位子自然需要廣開財路,隻是江夏黃巾軍當初在孫仲的帶領下很是肆虐了一下荊楚大地,導致江夏境內能逃的豪強富戶都逃幹淨了,不能逃的不是成為了黃巾軍的補給就是黃巾軍也不會打主意的紮手的點子,而最後這種人顯然也不是他秦頡能夠惹得起的。所以頭腦還算靈活的他將目光投向了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