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是件讓人感到棘手的事情啊。”
對於武陵蠻在此時不合時宜的舉動,孫堅也感受到了相當的苦惱。前線的事情已經夠紛亂了,如果背後才出點麻煩的話,腹背都受到攻擊那絕對不是什麼令人愉快的事情。
“一個一個都是這樣,什麼時候堂堂大漢的太守變成了豎閹遺醜和粗鄙的武夫可以觸碰的東西,難道說堂堂大漢就沒有合適的士子了麼,果然黨禁這麼多年以後有才能的人都凋零了啊,現在留下的不是一些沒腦子的廢物就是一群阿諛奉承之輩……”
隻不過,很快同樣心懷不滿的孫堅就聽到了更讓他氣炸心肺的話語。雖然說話的王睿聲音很低,應該是喃喃自語,不過孫堅是誰,武藝精深的他顯然在聽音辨位上有著很高的造詣,所以王睿那惡毒的自語聲可以說是一字不漏的被孫堅的那對功能發達的耳朵所捕獲。
孫堅和王睿的關係實在說不上有多好。一個是出身靠近蠻荒地區的富春縣的小吏之子,一個是出身於家族已經頗有聲望的位於大漢統治核心區的琅邪國的世家子弟,兩個人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進入仕途的方式也是南轅北轍,所以兩人間的代溝那也是可以想見的。
而將這條本就不淺的代溝變成深不可測的鴻溝的,是王睿的那顆自視甚高的心。
就如王睿自己所言的那樣,與他同時到荊州赴任的官員當中他最看不起的就是曹寅和孫堅這兩個他口中的“豎閹遺醜和粗鄙武夫”。當然,你完全可以將之視為王睿對於這兩個人的嫉妒,因為雖然刺史的權力有被加大的跡象,但是依然還是一個區區六百石的中下級官員,比起堂堂兩千石的太守而言,那可真的是差的有夠遠的了。
那曹寅是來自南陽郡新野縣的世家子弟。原本新野曹氏那也算得上是官宦世家,家族當中兩千石以上的官員絕對是能達到兩位數的名族,在整個大漢都是具有相當名望的。隻不過因為一個人的出現,可以說讓新野曹家數代經營的聲望毀於一旦,這個人就是東漢末年臭名昭著的大宦官,一個隻要一提他的名字就能讓所有黨人咬牙切齒的家夥——漢故尚書令,曹節。
這個與曹操的祖宗以及曹操的女兒,大漢的皇後同名的家夥與王甫、侯覽一起掀起了第二次黨錮之禍,徹底埋葬了大漢士族在朝堂上最後反撲的力量。在此之後,大漢實際上已經進入到了漫漫的動蕩期,並最終被董卓和曹丕兩個人徹底終結。
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曾經高呼“崖山之後無中國”,如果按照他們的邏輯來看的話,那麼第二次黨錮之禍之後先秦文人的風骨就已經被徹底掰彎了吧,想想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那些聚眾**吸毒淫~亂~的所謂的名士風流吧,而且那個時候所謂的漢之正統的南方晉朝,土地基本集中在大豪強的手中,百姓都必須依附於其存在。出身決定一切,哪怕是真名士如陳操之之輩也因為頂了一個陳群之後的名義才在那猶如鐵幕般的通天之路上鑿開了一線曙光吧。
說起來一手締造了這種局麵的陳文長竟然有這樣的結局還真的是天道循環報應不爽啊。
這樣一個時代難道會比由異族統治的元朝和清朝好到哪裏去麼?未必吧。
好像又離題千裏了,拉回來,拉回來。
曹寅能夠成為武陵郡的太守,自然是有一定的能力的,但是也不能否認他的仕途受到了已故的曹節的餘蔭,這自然會受到標榜自己是正統士族出身的王睿的鄙視。
至於孫堅,一個在王睿眼中粗鄙,沒有絲毫風度的家夥竟然也能爬到自己的頭上,平日裏相處的時候那些冷言冷語怎麼也無法將其抑製在口腔之中。於是,兩個人的關係也好不到哪裏。
“我們絕不能再腹背受敵了,所以就讓我先率領本部兵馬到武陵平定那些蠻子,然後再回軍一舉剿滅江夏郡的那些賊寇吧。”
雖然論起來職位比自己低,可是刺史擁有直接向皇帝檢舉兩千石官員的權力,所以孫堅即使非常厭惡眼前之人,但卻也不願意輕易與之翻臉,於是便選擇了這樣一個眼不見心不煩的提議。雖然他同樣不喜歡和曹節有關的曹寅,但是總比在這裏聽惡言惡語強,他又不是抖M。
“如此甚好,那麼武陵的事情就全部拜托孫太守了。”
對於孫堅的提議,王睿幾乎想都沒想便答應了孫堅的提議。因為他也實在是不願意孫堅這張臉在他的眼前晃蕩了。不僅僅是因為對其個人的厭惡,同時也是因為兩個人在對江夏郡的賊寇的作戰方針上同樣有著似乎是不可調和的分歧,而且雙方似乎還都不想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