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大捷,大捷啊。”
“哦?前一陣子不還說皇甫嵩在西北勞而無功,張懿在雁門全軍覆沒麼。怎麼這才幾天功夫那些個家夥就給我又送來大捷的文書。他們難道不知道謊報軍功是要掉腦袋的麼。”
雖然劉宏的話語中似乎透露著濃濃的殺意,但是從他略顯期盼的口氣報信的宦官便知道這位九五之尊比起處罰那些讓他失望的臣子,顯然更期盼能夠聽到些好消息。
“陛下,當然是貨真價實的大捷。有陛下這樣聰慧的英明之主,又有幾個家夥有那個熊心豹子膽膽敢欺瞞陛下啊……”
“好了,不要廢話了,念吧。對了,那些廢話就不要念出來了,希望你能明白我說的是哪些。”
“是,陛下。並州刺史張懿報,冬十二月己亥夜,臣趁敵方不備,親率陰館城守軍反擊得手,殺敵四萬餘人,桑幹河為之不流,獲敵戰旗無數,百夫長以上人頭無算。令雁門太守郭縕忠君體國,組織民夫督運糧草器械,功勞甚大,堪為百官之楷模。”
“哦?這張懿倒是好本事啊。朕都沒有想到他竟然還有這等本事,敗中求勝,倒也算難能。”
“代郡太守王澤並烏丸校尉公綦稠報。冬十二月壬寅,臣等發兵八千、郡內義從三千、烏丸義從三千共一萬四千餘人擊鮮卑大軍於平城城下,敵疲且亂,臣等趁勢掩殺,斬敵首級五千餘具,另獲敵大豪燕茘遊首級及百夫長以上首級十餘具。馬匹兩千餘匹。其他各種器物無數。”
“郡內義從三千?朕這個皇帝竟然不知道代郡之內竟然由此大豪,真是有趣啊有趣。”
“這代郡之內本就民風彪悍,為抵禦胡人入侵可以說是人人善射,想來三千義從還是有的。”
“哦,也罷。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別的麼,好像還沒念完吧。”
“陛下英明。並州刺史張懿還有密報。”
“說吧。”通常密報都不是什麼好聽的東西,不是參人,就是參人再不就是參人。
“西河太守李學,先是救援緩慢,坐視胡人侵我疆土掠我百姓於不顧。後又貽誤戰機,致使敵酋魁頭及敵數十名主要將官逃遁,使我之反擊未盡全功。且為人居功自傲,出言狂妄,實乃危害我大漢江山社稷的奸賊。臣鬥膽上告,望陛下知其麵目,還犧牲的將士們一個公道。”
“哦?那個張懿和李學有什麼仇怨麼?”
“這個,小臣未曾聽說。不過想來是張刺史對於李太守的某些行為看不太慣吧。”
“那麼,你下去吧,把那些報功的折子留下。記住,是所有的折子,我想你不是個笨人。”
“……是,陛下。”
“這個張淵叔能力是不錯的,並州這幾年也未曾聽說其有什麼劣跡,原本以為是個不錯的能吏。沒曾想卻也會做這種事。哼,看那李學不順眼,怕是看朕這個皇帝更不順眼吧。”
在劉宏的眼中,李書實為人略顯輕佻,但是卻是個沒什麼大野心而且也沒有某些士族身上的那種自命清高,或許是因為出身的問題,對於百姓的生活非常關心。最重要的是,劉宏認為李書實和自己頗為投契,再加上盧植的保證,忠誠方麵應該也能夠保證。
如果說劉寬和楊賜在劉宏的眼中是如父一般的師長的話,那麼李書實便是一個與自己年歲相若的可以一起玩耍一起使壞的朋友。雖然身份的差距注定了劉宏很難得到知心的朋友,但至少他和李書實在一起的時候能夠獲得很多快樂和靈感且不用擔心被說教。
能夠有這樣一個算得上他劉宏的“知己”一樣的人物,劉宏覺得還算不錯。
所以對於李書實的那些個發明,劉宏完全沒有什麼版權意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嘛,適當的分你一小點就快點過來磕頭謝恩順便再多準備點好東西就最好了。
而且不管怎麼說,李書實已經稱得上幾乎完成了他與劉宏之間關於西河的約定。不,如果說僅僅是西河的話,那麼李書實算得上超額完成任務了。這不,原本被視為死亡之地的西河太守的位子現在也成了頗為搶手的貨色,已經有不少人盯上了這片如今繁榮安定的土地。
劉宏不是沒有動過將李書實調走,然後收取兩份就職太守收入(西河一份,李書實新的職位又是一份)的念頭。不過他到今天都還記得兩個人的約定,他有些想看到自己治下的疆土重新回到光武帝建國初期的樣子。尤其,是在他如今身體每況愈下的情況下。
隨手從留下的奏章中抽出一份來,是雁門太守郭縕的報捷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