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這真是一串讓人目不暇接的表演啊(1 / 2)

李書實這邊忙著雞飛狗跳的進行搬遷前的最後準備這種事情咱們先按下不表,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繼續說西北的戰事,更準確的說是因為西北戰事而引發的一連串讓人瞠目結舌的故事。

前麵說到西北缺人,缺人缺到了什麼程度呢?

原本大漢用來征伐四夷平定內亂的部隊主要來自三個方麵:其一是來自中央的北軍,其二是各個州刺史麾下的部隊,其三便是少數民族的雇傭軍。

現在並州刺史的部隊已經被鮮卑人打的是七零八落,而益州刺史正在對付益州境內層出不窮的自稱為黃巾軍繼承者的叛亂分子,眼瞅著是派不上用場。

至於那些異族雇傭軍,南邊的丹陽距離西北實在是太過遙遠。即使以劉備的腳力從東北跑到西南也是花了三十餘年,所以等到丹陽兵趕到西北,估計長安都已經可以宣布改旗易幟了。

而西南被譽為“可以和羌人正麵交戰”的板楯蠻們則因為和當地太守的矛盾以及某些流言而同樣變得蠢蠢欲動起來,估計如果征發他們到西北的話,大概半路上就會先將益州的土地鬧騰的天翻地覆。所以眼瞅著可以用來彌補兵力缺口的就隻剩下來自大漢東北方的烏丸人。

當然,朝中還有人提議朝廷高薪聘請草原上已經被打得四分五裂的鮮卑人作為新的雇傭軍品種加入到此次平定西北之亂的戰鬥。

隻不過這項提議很快便被朝廷集體否決掉了,畢竟比起已經與大漢合作了數百年的烏丸人相比,鮮卑人和大漢之間顯然大多數時間都是戰爭,而且大多數朝廷的官員都認為比起已經被大漢文化同化了很多的烏丸人,鮮卑人顯然更加狡詐,為了實利完全可以罔顧信義。

雖說大漢最為出名的四支雇傭軍一支已經叛變(湟中義從),一支正在搖擺(板楯蠻),另外一支也在猶豫(烏丸義從),還有一支也在蠢蠢欲動(丹楊山越),但是隻要他們還沒有付諸於行動,那麼他們的信用就還足以保證。再說雁門之戰中烏丸人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於是,為了表示對這件事的重視,朝廷派出了當朝太尉張溫前往幽州處理此事。

有仗打,打完還有豐厚的賞賜,對於烏丸人而言,這顯然是相當劃算的買賣,所以張溫的此次東北之行可以說在開始階段那真的是一帆風順。但就在他眼看著即將完成任務帶著部隊離開的時候,倒黴悲催的大漢帝國終於再一次倒在了又一個深坑之中。

“太尉大人,純自幼就出生在邊地,自問自己所經曆之戰事並不少於任何人,而且在討伐黃巾叛亂的戰鬥中也多有功勞,有足夠的經曆和能力以及武藝駕馭那些桀驁的烏丸人。請太尉大人好好考慮考慮,在下定不負陛下期望,在涼州為陛下建功立業。”

李書實的故事影響到了很多人,或許在很多人的眼中,他都成為了一出大漢版的勵誌題材影片——幾乎沒什麼背景的出身,甚至還曾一度“誤入歧途”,但是最終卻卻為大漢邊塞上一名熠熠生輝的“將星”同時在太守任上做的不錯,堪稱一位“良吏”。

“給我一個支點,我也有能力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功績”,這或許已經成為不少人的座右銘。

而現在,作為中山相的張純,就在身體力行的見證著這一段激勵人心的話語。

在烏丸校尉公綦稠和幽州刺史劉虞的幫助下,來到幽州征募雇傭軍的張溫很快便得到了三千烏丸精兵。這些士兵都是長與征戰的老兵,雖然隻有三千之數,但是隻要使用得當,就足以在戰場上起到扭轉戰局的作用。對於這樣的成績,張溫那是非常的開心。

不過能力越大脾氣自然也就越大,這樣一支強軍如果沒有一名強力的統帥統領的話,那麼很容易便發生很多軍紀上的問題,所以統帥的選擇是一件要慎之又慎的事情。

理所當然的,知道事情的利害的張溫自然不會出現這樣的低級失誤。

考慮到這些烏丸人都來自幽州,所以張溫自然傾向於選擇一位幽州人來擔任他們的主官,這不不論溝通還是風俗習慣,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這也是經過足夠多的曆史經驗教訓得來的結果。其中滿滿的黑曆史讓張溫覺得耿鄙的所作所為和那些黑曆史比起來都算不得什麼了。

不過張溫來自南陽,也沒有在幽州做過縣令、太守這樣的官職,所以對幽州人物並不熟知,而陶謙倒是曾做過幽州刺史,但那也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他所熟悉的人才不是避世不出就是已經另有高就再不就是英年早逝,而年輕一輩他也完全兩眼一抹黑。

基於這種情況,張溫將這件事情拜托給了公綦稠和劉虞兩人,希望比較熟悉幽州俊傑的兩人能夠推薦一些人才,比起來自京城的張溫,這兩個人顯然應該更加勝任這一任務。

隻是張溫沒有想到的是,這樣一番好意最後卻演變成了一場麻煩,其影響力甚至到了董卓上台,不,或者說一直到袁紹統一北方才算是徹底完結。

作為烏丸校尉的公綦稠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軍人,而且這次又是推薦領兵前往西北的援軍主將,所以他自然更加傾向於在那些年輕的軍官之中尋找,並最終選擇了當時任騎都尉的遼西令支人,李書實的老朋友,劉備的師兄,在異族當中頗具威名的公孫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