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奉大義,必立盟主,眾聽約束,然後進兵。”
這菜都上齊了,酒也都斟滿了,客人們就該入席準備開吃了。而且因為這場宴會並不是分席製而是據說非常不利於健康的大圓桌,所以想要吃飽甚至吃到自己喜歡的菜肴,那麼就要花費一些心思儲備一些體能了,否則是絕對不會在接下來的戰鬥中獲得什麼好的收成。
當然,某些注定會有一個好位子並且想要吃的菜已經擺在眼前的人倒是不用費什麼心思。反而是某些人還希望能夠吃到這種人剩下的殘羹剩炙,至少如果不計較外表的話味道還是有保證的,尤其是這些人沒有足夠的能力在大圓桌上進行廝殺的情況下。
有人願意站著死,有人願意蹲著生,個人有個人的活法,也許有些活法看著很不高尚,甚至讓人忍不住唾棄,但是人家老莊說得好:“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甘苦隻有自己最清楚。
這不,會盟準備會議剛剛開始,中間的盟主寶座象征性的空著,王匡就迫不及待的開口了。
王匡的悲催就不再多說了,反正他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袁紹能夠發兵幫他收回河內,否則他就隻能想一個喪家之犬一樣四處流浪,要麼投靠一方諸侯討一碗殘羹剩炙。
所以,現在王匡可以說是在座所有諸侯中抱袁紹大腿抱得最堅定的一個人,哪怕曹操這隻袁紹的好基友都比不上,畢竟曹操現在和張邈這個好基友也在眉來眼去,甚至濟北相鮑信也對曹操非常的信服。袁紹畢竟還是離得遠了,距離遠了,美就沒了,曹操也有些移情別戀了。
實際上也由不得王匡不抱袁紹的大腿,因為他很清楚,能夠幫他實現夢想的諸侯之中,也隻有袁紹最為合適。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軍隊的問題。
那些從西北撤回來的士兵中,王匡也是受益者之一,雖然沒有如同袁紹和韓馥那樣拿到最為精華的一部分,但是恰恰是這樣才讓他從側麵了解到了天下各諸侯的戰鬥力。
雖然自小在泰山群山中長大,對於泰山強弩的強大有著深刻的認識,但是那群從西北回來的之前僅僅隻是郡兵或者新招募士兵的正規軍卻比他在泰山所招募的據說是經驗豐富的士卒的表現還要好,王匡這才知道精兵是什麼樣子。
是啊,泰山郡內主要的敵人是山賊匪盜,這些家夥非常狡猾,能不硬拚絕對不會幹那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情。所以他們更多的是在和豪強商旅們捉迷藏,而且一旦發現情況不對就會立刻撤退,這也讓大部分的戰鬥烈度偏低,隻有少部分戰鬥會變成你死我活的絞殺戰。
可是西北戰場卻不一樣。雖然邊章、韓遂等人都是喜歡動腦子的家夥,可是羌人千百年的曆史所形成的脾性顯然不是他們一朝一夕所能扭轉的。
羌人最喜歡做什麼?當然是在麵對麵的戰鬥中將敵人徹底壓垮。即使羌人們也接受通過種種手段調動敵人的力量從而改變雙方在局部的力量對比,但是決定勝負的依然還是正麵打擊。
最令韓遂、邊章頭疼的是,那些羌人打到興起的時候經常不聽命令,直到他們胸中的那股氣泄了,他們才會根據命令做出正確的選擇。雖然這讓漢軍在防守上壓力巨大,但是一來這種高烈度的戰鬥很容易鍛煉士兵,活下來的都能成為經驗豐富的老兵,同時也給包圍全殲對手創造了不少的機會。熟知對手的皇甫嵩經常能夠包上一頓豐盛的餃子。
否則以韓遂的狡詐,邊章的機敏以及馬騰的勇猛,外加羌人的強悍,皇甫嵩怎麼可能安安心心的守住整條防線同時還時不時打幾個反擊呢?
這樣的區別造成的結果就是,王匡麾下的原西北戰場返鄉的士兵的能力冠絕諸軍。
西北戰場尚且如此,那麼在並州和異族打了數年交道的李書實的部隊呢?
所以以這個為標準的話,那麼此次會盟的關東諸侯中能夠與李書實麾下軍隊匹敵的諸侯在王匡的心目中隻有三家——袁紹、韓馥和孫堅。
另外王匡覺得曹操麾下的部隊似乎也有些不錯的精銳,不過數量不多,所以並沒放在心上。
孫堅的部隊也是能征慣戰,但是長沙距離河內實在太遠。而且自從爆發了孫堅掛掉一太守一刺史的事件後,諸侯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暗地裏卻都暗自提防,天知道自己哪一句話,哪一個動作不注意惹到了那個殺神,別到時候沒請到外援反而把自己賠進去可就太糟糕了。
至於韓馥?你不知道袁紹所在的渤海郡就屬於冀州麼,那麼你認為袁紹這個誌向遠大的家夥會受製於韓馥這個冀州刺史麼?與其到時候投降兩遍,還不如直接倒向袁紹呢。
“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名相之裔,可為盟主。”
袁紹在身邊的時候作為好基友的曹操自然不會三心二意,立刻站起高呼。不過話說回來,這種儀式也隻不過是走一個過場罷了,真正的交易早就在之前私下裏談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