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韓馥、公孫瓚以及劉備麾下士卒的離開帶走了數萬的兵馬,但是關東聯軍依然擁有超過十萬人的規模,這樣龐大的軍隊依然無法在對洛陽的戰場上完全展開。
實際上袁紹等人不是沒有考慮過分兵的事宜,不過在經過初步的整訓之後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因為諸侯們麾下的士兵除了極少數之外,大多都是沒怎麼經曆過戰爭的新兵,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沒有足夠的數量做後盾,他們根本沒有勇氣去麵對董卓麾下那殘忍的西涼軍。
所以即使會造成指揮不便,運轉不變等等糟糕的後果,但是袁紹依然不得不將率領著這支龐大的近乎於臃腫的軍隊浩浩蕩蕩向著洛陽開進。
當然,在開進前,還需要解決一件事,那就是先鋒官的選擇。
先鋒官這項工作……怎麼說呢,真的是一項榮耀非常卻也異常辛苦乃至於危險的工作。
先鋒官,顧名思義便是走在大軍最前端的部隊的長官,其作用套用戲文裏經常出現的一句話就是:遇山開山,遇水架橋。
當然,如果先鋒的作用真的隻有這麼簡單的話那麼其就不是作戰部隊而是工兵部隊了,實際上先鋒官的還有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率領部隊為身後的大部隊趟地雷。
雖然在這個時期沒有地雷家族這種既便宜殺傷力又足到讓人蛋疼(尤其是步兵雷,真的讓人蛋碎啊)的慘無人道的武器,但是趟地雷的意義卻是一脈相承滴~
實際上先鋒部隊可以看做是主帥在作戰中派出的一種試探——試探對方的作戰態度,試探對方的作戰實力,為部隊探查清楚戰場的情況,為部隊掃平一些障礙,或者為部隊引爆一些埋伏,如果大部隊出現問題還有可能化身為斷後部隊,保證大部隊的安全。
也正因為這樣,除非有什麼特殊的需求,否則能夠擔當先鋒官的無一不是武藝高強或者自認為武藝高強足以應付一切突發情況的家夥。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軍隊中,因為不能隨便進行生死鬥,所以武藝無法得到完美的體現,那麼能夠成為先鋒官也就成為一種展現自己實力的最好表現之一,這也是先鋒官頭頂的榮譽光環的由來。
當然,最近似乎指揮自家的橄欖球隊削對方麵子也成為了一種軍民喜聞樂見的比試方式,誰叫這是軍中唯一允許的合法且可以經常性進行的高強度對抗活動呢,熱血啊有木有!
如果說先鋒官的職位大多數的時候危險性隻能稱作一般的話,那麼還有一個職位雖然同樣榮耀無比,但是危險性足以甩先鋒官好幾條街,基本上那就是九死一生,這就是負責斷後。
能夠在全軍崩潰導致外無援兵內部不穩的情況下阻攔士氣正盛的敵軍的殊死進攻這本身就說明將領有著非凡的統帥能力。如果再能適當的打打反擊或者全軍而回,那基本上稱之為名將強兵也不為過,比如曹魏的曹仁、於禁,再比如蜀國陳到率領的白耳精兵。
所以,會盟後的第一次作戰會議,袁紹便對所有諸侯詢問道:“紹雖不才,既承公等推為盟主,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國有常刑,軍有紀律。各宜遵守,勿得違犯。更須一人為先鋒,逢山開路,遇水疊橋,直抵旋門關挑戰。餘各據險要,以為接應,不知誰敢當之?”
“堅願為前部!”
“胡軫小兒何須孫將軍出馬,鮑信雖不才,願為盟主生擒之!”
“……”
雖然董卓軍很強大也很凶悍,但是不知是因為營帳外那數十萬大軍讓諸侯們變得底氣十足,還是因為某些原因讓他們忘卻了敵人的可怕,總而言之對先鋒官的爭奪看上去十分激烈。
這當然不是那些人真的如此熱血豪情,恰恰相反,他們一個個內心的小算盤打得叮當響。想那袁紹不過是與董卓對峙了幾分鍾,隨後“灰溜溜”的逃出了洛陽,他在士林中的聲望便扶搖直上超過了袁家嫡子袁術,以至於盟主之位也成了其囊中之物。
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哪怕你平日裏兢兢業業工作數年乃至十數年或者潛心治學數十載所獲得的聲望可能都比不上你在這個巨大的舞台上表現上幾分鍾所帶來的影響。這種差別就好像地方小戲台與央視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一樣,所以哪怕有危險,哪怕背後付出各種心酸,也要爭取。
不是有句話說得好麼: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文台勇烈,可當此任。”
就在數位想要趁此機會一戰成名的諸侯又在那邊引經據典而孫堅則一副不知道該用什麼表情麵對這樣情況的時候,一個聲音穿透眾人的爭執,傳入所有人的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