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軍的中路總共有七家諸侯坐鎮,聽上去似乎諸侯的數量上要超過右翼,似乎完全不像是楔形陣性的模樣,但是如果逐個分析起來你就會明白這七家諸侯的水分會有多大。
首先某位被稱為一路諸侯的家夥實際上是可以無視掉的,此人便是名義上的河內太守王匡。
王匡作為袁紹用來試探董卓的棋子,在諸侯會盟前便被董卓徹底擊潰,他的河內郡如今也成了李書實腰包裏的金疙瘩,決計是不會吐出來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因為有了王匡的覆滅,所以才有了盟軍如此之快的聯合,因為所有人都看到了麵對董卓單打獨鬥的下場,這也是王匡能夠在袁紹的庇護下依然保有諸侯名號的另一個不能說出來的原因。
當然,部隊什麼的沒了地盤又沒有曹操那樣堅實靠山的王匡就不要指望了,能夠提供個千把人當做親衛部隊充充門麵已經是現在的王匡的極限了。
然後是袁紹、韓馥、公孫瓚和劉備這四支理論上戰鬥力在盟軍中排名可以競爭前五的部隊。沒錯,這四支部隊論起士兵的戰鬥力絕對稱得上優秀甚至是出色,而且將領方麵無論是袁紹麾下的高覽、蔣奇還是劉備麾下的張飛,公孫瓚麾下的從弟公孫越、公孫範等人都是實力和經驗都很出色的將領。
但是……
但是他們的數量卻都有些太少了點。
如果說公孫瓚的精銳部隊因為與張純和張舉的戰鬥而折損大半的話,那麼其他三家的部隊則完全是因為李書實的並州軍在河北地區的牽製,不但袁紹的主力部隊並沒有來到河南,而且其他三家部隊為了確保背後不會被人捅刀子而不得不派遣信任的將領帶領相當一部分的部隊返回河北,抵擋李書實可能的進攻的同時,尋機開辟第二戰場,讓董卓多線作戰疲於奔命。
所以說中路軍的幾位諸侯中真正全師在此的隻有張邈和張超兩兄弟而已。
這兩兄弟的部隊……如果說張邈總算是沾了曹操的光還能獲得一些指點的話,那麼張超就完全是兩眼一抹黑了。而且陳留因為當初李書實和張寶張梁的幾次“洗禮”,郡內豪強受損嚴重,人口也大量流失,張超的廣陵更是飽受附近附近海賊的騷擾,東北部的海西縣也早就因為民亂而不聽他這個廣陵太守的吩咐,這樣的太守麾下的部隊,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順便一說的是,廣陵的那股海賊的頭領叫做薛州,手下掌握有超過萬戶的人口,話說這在東漢末年三國初年的時候都是一個大縣的人口數量,也就是說這家夥也可以稱得上是自成獨立王國了。最後,還是強人陳登恩威並施剿撫並用才最終解決了這群人,由此觀之,書生張超和趙昱的治政水平是何等的低下,而且這兩位似乎還都是當時名士來著。
想想東晉的很多名士,再想想這個時代的某些名士,除了名氣比較大之外,真真是百無一用。
總結起來袁紹的中路軍兵力總數大約五萬人左右,隻是其中半數的戰鬥力相當值得懷疑。
當然,倒也不是所有都是壞消息,至少張邈和張超很清楚自己的水平,對袁紹這位士林領袖也非常的信服,所以指揮起來倒是不會出現因為自大而不聽將令的問題,將最不穩定的公孫瓚和劉備趕到前鋒位置之後,袁紹中軍的四萬人可以說是完全聽命於袁紹的部隊。
至於聯軍左翼,估計袁紹和作為指揮者的袁術心裏都清楚,隻要能夠保證左翼能夠在右翼擊潰對麵敵人前不崩盤就足夠了,剩下的就不要想太多了,沒有用。
作為主力的原本應該是袁術和孫堅的部隊,而且按理說以兩個人以及手下的能力,左翼應該還是有些看頭的。
隻是……
好吧,這年頭什麼都怕隻是、但是這樣的轉折詞。
孫堅的問題地球人都知道,慘敗於董卓軍並折損了大將祖茂後,雖然從其他地方補充了一些部隊,但是這些部隊無論是人數還是訓練水平又或者是指揮難易度都絕對不會讓孫堅滿意,如果不是因為這些士兵曾經跟隨過陳王劉寵,實力至少比普通的新招募士兵要強上一些而且比較擅長弓弩的話,隻怕孫堅早就直接撂挑子找個小黑屋發泄去了。所以孫堅更多要靠自己和手下的武勇來維持整支部隊的士氣,以防止這支新軍發生大規模崩潰。
袁術的部隊實際上也麵臨著與袁紹有些類似的問題——袁紹需要留下大批部隊解決北麵的強敵李書實,而袁術同樣需要留下足夠的部隊一方麵防備南邊看上去對荊州整合的相當順利的劉表,一方麵也需要清除南陽那些不太聽話的勢力,確保自己對自己中意的基地的掌控。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袁術能夠投入到這裏的部隊實際上並不比袁紹多多少,雖然其中大半都是袁術軍中的精銳,但是袁術軍中的精銳與孫堅、劉備、袁紹軍中那些真正的百戰精銳相比實力那是遠遠不及的,所以失去了數量優勢的袁術軍到底能有怎樣的表現誰都說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