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軍與聯軍之間的大戰不知道通過什麼渠道被傳揚了出去,不論是過程還是結果都在大漢的輿論界內宛若投下了一顆十萬噸當量的核子武器——這已經不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問題了,而是直接將整個湖水掀翻到天上的程度。
青龍白虎兩大神獸聯手賣萌(霧),董卓拔刀怒斬天雷並將其的愛刀改名為“雷切”(大霧),樊稠獲得白虎青睞被其附體猶如神兵天降鑿穿敵陣,砍倒大旗兩麵,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聯軍名將五十餘員。甚至後人有詩讚曰:“血染征袍透甲紅,虎牢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明主,唯有金城樊玄邃。”(彌天大霧)
至於結果則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反正都是對己方的戰績進行誇大性宣傳,對敵方所宣傳的事情做出各種貶低,如果光聽一方的言辭的話恐怕都會以為某一方以毀滅對方的為結果獲得了一場輝煌的大勝。
對於董卓軍而言全師出擊全身而退而且還拿了袁紹軍的帥旗和白馬義從的軍旗,雖然最終受迫於敵軍對兩翼的壓迫最終不得不撤退,但是預期的戰術目的已經達到而且還在諸侯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敵軍完全不敢對其進行追擊,可謂是風風光光的進了洛陽城。
聯軍方麵倒也不是完全沒有值得吹噓的地方,至少董卓軍雖猛,可是最終還是在聯軍的壓力下撤走,那高聳的旋門關如今也變成了碎石瓦礫,僅僅隻能看到城關的基座還算完好。
而且聯軍方麵還有一個重要的利器,那就是對於全國輿論的掌控能力,畢竟天下士人大多都心向聯軍一方,自然而然更願意傳播對聯軍有利的消息,甚至是洛陽城中也是如此,結果董卓軍這一戰除了讓聯軍徹底明白了兩方之間的差距之外,反而讓更多人以為董卓軍已經隻能苟延殘喘,變得風燭殘年了。
要不是王允這隻隱忍起來堪稱一代忍者神龜的強人見機得快,或許董卓又要在洛陽興起一波腥風血雨。不過這一次出人意料的是董卓並沒有製止這種對自己不利的消息蔓延,這也成為某些人蠢蠢欲動的重要佐證,隻不過在有心人眼中這卻是董卓或李儒準備的又一陰謀。
至於何者是真,何者是假,那就隻有洛陽城中的董卓和李儒心知肚明了。
不過,雖然這樣的爭吵讓局勢依舊紛紛擾擾,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失去了旋門關的董卓一方唯一可以依靠的防守堅盾就隻剩下洛陽這座堅城。而如果一旦被聯軍將洛陽團團圍住,董卓即使能夠突圍,但是損失隻怕也會相當巨大。
現在是該董卓再一次做出決斷了——是死守洛陽還是戰略撤退?
對於這個問題,哪怕是在西涼軍中有著絕對影響力的董卓都沒那麼容易拍板,畢竟洛陽城的政治意義太過巨大,對於西涼軍的政治訴求又那麼重要,甚至可以說一旦退出洛陽隻怕對於西涼軍來說有生之年都很有可能再也不會回到這裏,退居一隅的西涼軍很有可能又會回到那個被中原士人所遺忘的年代之中,哪怕西涼軍依然可以占據大漢曾經的政治中心長安。
當然了,董卓這邊的煩心事有不少,聯軍這邊同樣也很多。比如眼下……
“主公,陶恭祖因為曹孟德在戰場上對其武力相逼決定離開聯軍返回徐州。”
許攸疾步走到袁紹身前,向袁紹報告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有些不舒服的消息。
“是麼?這個老狐狸兩麵討好,這一次隻怕是董卓許了他足夠多的好處吧,否則孟德當時的動作他都忍得下來更別說如今我方勢力大優的情況下。”
經過數日的調養,袁紹已經恢複了往日的神采,畢竟他從小到大作為一個身份卑賤的庶子(私生子?),甚至袁術常以“家奴”取笑他,可想而知也是吃了不少苦的,所以即使一時無法接受那惡劣的結果,但是終究不愧是一代梟雄,並沒有因此而徹底頹廢。
袁紹的這一表現也得到了很多士人的讚賞,尤其是韓馥的手下,畢竟他們的主公就沒有袁紹那麼硬氣,現在走路還經常腿腳發顫,如果不注意的話或許上個茅廁都能掉進坑裏。
當然,越是這樣袁紹反而越是幫持著韓馥,一方麵是一種同命相連的戰友情誼,另一方麵嘛……嗯,其實地球人都知道,佛曾經曰過:不可說,不可說~
“主公所言不差,董卓一紙詔書封陶謙‘遷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真真是好大的手筆。不過攸擔心的卻是另外一件事……”
“你是想說這件事的背後還有我們聯軍中其他人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