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前方高能反應請注意!
或許有人要問了,為什麼曹操就能夠通過挾天子從而最終從那四戰之地的兗州以及周邊虎視眈眈的諸侯們中突圍而出成就霸業呢?
這的確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或許我們可以稍稍探討一點或許正確或許錯誤的東西。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能夠成功首先需要感謝的人便是我們的董卓童鞋。
是的,董卓的出現不僅僅是將漢王朝的威嚴徹底踩在腳下那麼簡單,畢竟之前不論是梁冀還是曹節、王甫乃至於十常侍們哪一個的所作所為都對大漢王朝沒有多少好處,畢竟皇帝是依托於王朝才會存在而不是反過來,所以對百姓而言他們隻要知道大漢王朝對自己不好就足夠了,畢竟皇帝這種東西距離他們實在是太過遙遠,而世家則幹脆從來就沒將皇帝太放在眼裏。
實際上董卓對曹操做出的最大的貢獻便是他給予了那些雖然稱不上既得利益者但卻是十常侍和大將軍何進死後最大的政治集團——士族以相當巨大的打擊。
是的,似乎很多人都忽略了這些還沒有來得及在舞台上表演多久就不得不因為各種原因而謝幕的老人們。雖然因為黨錮之禍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天災人禍導致這一批士族領袖們並沒有表現出多麼出色的文治武功,但是凡是能夠在大漩渦中存活下來的老夫子們個頂個都是老奸巨猾的老油條,如果和他們在他們擅長的領域廝殺的話,結果董卓已經做出了榜樣。
曹操雖然擁有出色的智慧以及優秀的團隊,但是他的出身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一直是製約他在政治上邁上更高一層的拖累,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下曹操難保不會成為第二個董卓,畢竟當初董卓的軍隊實力在吞並了洛陽北軍後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冠絕天下。
就算是曹操的內部,在這些老家夥的遙控下會不會出現內耗呢?畢竟除了曹氏和夏侯氏這兩家互相依存的家族之外,曹操手下將領的來源之複雜可以說空子實在是很多很多。
畢竟,這個年代“家族的利益高於一切”這樣的話並非什麼笑話,被國家統治階層壓抑的太久的士族實際上對國家的概念已經開始淡漠了,士族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自己掌握政權。
所以曹操應該感謝董卓以及作為董卓繼承者的李傕和郭汜,正是有了他們的“努力”才將士族一大批精英老狐狸徹底拖垮,並最終讓士族執掌政權的時間推後了數十年。
也正是這個原因,董卓變成了中國曆史上的十大奸臣之一。實際上以他的所作所為,也不過和宇文化及、安祿山之流相差無幾。
而且即使是這樣,曹操依然多次頒布招賢令,一方麵是曹操真的求賢若渴,希望能夠尋找到足夠多的人才以便快速恢複和鞏固他治下的領土,但是另一方麵又何嚐不是希望能夠藉此打破士族對於官僚體係的壟斷進而打破士族對知識的壟斷呢?
順便說一句,同樣的事情其實劉備和孫權也沒少做,為了確保皇權的鞏固他們勢必要剪除那些勢力頗大的當地世家豪強,同時也能夠借機會騰出更多資源來賞賜忠於他們的手下。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能夠成功第二個需要感謝的人絕對是他的好基友袁紹袁閃閃。
這裏所說的曹操的感謝並非指袁紹放棄了獲得皇帝的機會,或者應該說不僅僅是。
袁紹作為一名世家子弟對獲得皇帝的利弊應該是考慮得很清楚的,就算他考慮的不夠周全以他手下的那群謀士的水準也足夠將一件事揉成碎末喂給他並附帶各種建議。
最終,袁紹選擇了放棄挾天子的機會並最終便宜了曹操。
隻是事情真的就這麼簡單麼?
隻怕是未必,曹操和袁紹兩位好基友的恩怨糾葛顯然不可能那麼簡單。
遙想曆史上的諸侯討董,曹操的兵力是最少的,甚至連諸侯似乎都稱不上一路,更多的是跟隨著他的另一位好基友張邈一起行動,軍需供給也多仰仗其。這種狀況其實就好像劉備之於公孫瓚一樣,隻不過曹操的名望到底要比劉備大上太多太多,而且和聯軍高層又都很熟識。
可就是這樣少的一點家底,因為曹操年輕時那顆火熱的急於立功正名的心結果幾乎全陪在了獨自追擊董卓的戰場上,同時賠進去的還有張邈派出幫助曹操作戰的陳留世家子弟衛茲。
不過曹操的倒黴日子顯然沒有過去,緊接著他從袁紹那裏討了一封文書便帶著自己的親信夏侯惇等人跑到丹陽那裏去募兵。時任揚州刺史陳溫和周昕都和袁紹關係不錯,周昕更是曹操從洛陽逃出後能夠拉起隊伍的讚助人之一,當初就曾經給曹操調撥了些許人馬,所以曹操從丹陽募兵的過程倒是蠻順利的,最終獲得了四千丹陽兵。
可是等到曹操領著部隊北返的時候出事了。
之前曾經說過,丹陽兵雖然精銳,但是崇拜強者且紀律性相對一般,曹操之前的隊伍中就有丹陽兵的身影,結果卻被曹操一戰可報銷了個底朝天,所以想必當時曹操在丹陽兵中的聲望即使不是仇恨也是一個冷淡。估計丹陽兵都覺得曹操領他們不是去建功立業而是去送死,結果就在沛國龍亢那裏,爆發了一次激烈的叛亂。
或許之前就可能有小撮丹陽兵做了逃兵,所以曹操這個法家的推崇者在軍營中用了重典,這讓本就對他不怎麼服氣的丹陽兵更是心懷不滿,最終才釀成了這次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