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絲綢之路之大漢篇(1 / 3)

並州軍和飛熊軍被李書實扔給了徐榮和華雄兩個人,而他自己則帶著千餘精兵踏上了先行一步的路程,反正以徐榮這位漢末名將的沉穩和華雄的武力李書實並不擔心那些小勢力。

至於他這裏——身邊跟著呂布、趙雲和兩位正副侍衛統領這樣的高手以及閻行、耶力達、烏則、拓跋力微這樣出色的少年英才,不論是他個人的安全還是整個部隊的攻堅能力都值得信賴,更別說那千餘人的精銳不但有他自己的親衛還有由呂布統帥的西涼騎兵和異族騎兵。

如果再算上兩隻大概是論外級的蘇小蘿莉和羅·我是雷達·荷以及作為參謀的賈詡、韓浩,李書實這千餘人的隊伍的配備堪稱豪華。而且這還是沒算上王淩、王昶、毌丘興、賈逵以及小司馬懿這些雖然經驗和能力上還很不足但是卻也很難說不會靈光一閃的天才少年們。

唯一讓人稍稍有些擔心的或許隻有那些並州軍高層的家眷們,不過以馬清的沉穩以及越來越顯得少年老成的廖淳坐鎮,娘子軍們的戰鬥力或許會非常可怕也說不一定。

安排好了一切之後,李書實所帶領的先遣隊便馬不停蹄的踏上了北上之路。

絲綢之路,是起始於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都長安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它跨越隴山山脈,穿過河西走廊,通過玉門關和陽關,抵達新疆,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通過中亞、西亞和北非,最終抵達非洲和歐洲。它也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因大量中國獨有的絲和絲織品多經此路西運,故稱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這一名稱是由德國地理學家F·P·W·李希霍芬(或者可以稱其為費迪南德·馮·李希霍芬,熟悉歐洲姓名的童鞋應該能從“馮”這個字明白這位德國學者的江湖地位)在1877年出版的《中國——我的旅行成果》一書中首先提出的。原指兩漢時期中國與中亞、河間地區以及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和主要手段的交通路線。其後,德國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成專著《絲路》。從此,絲綢之路這一稱謂得到世界的承認。

事實上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朝鮮、日本(日本的山寨能力似乎很多人都刻意忽視掉了),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或者說是遍布整個羅馬帝國。

傳統的絲綢之路一般可以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大致可以分為北中南三條路線。

其中從長安(東漢延伸至洛陽)一路向西北經河西走廊到達敦煌郡的玉門關或者陽關是整條路線的東段,其全境基本都處於大漢的掌控區,隻有南線需要深入漢羌混雜地區。

西出玉門關或者陽關一直向西到達蔥嶺現在處於無雷國所掌控的地區屬於中段,其全境都處於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西域的範圍,而蔥嶺便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經常會發生各種摩擦的帕米爾高原,值得一提的是,這裏在古代還有一個別名,就是共工所撞斷導致天塌了的不周山。

以上兩段絲路基本是由西漢張騫通西域而形成,而西段則因為種種原因在西漢並沒有形成較大規模的貿易通路,直到東漢時期才逐漸發展為通往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黃金之路。

其中位於大漢境內的東段,北中南三條線路也是頗有些講究的。

大多數描述絲綢之路東段的文字都會這樣描述——“東起長安,西行上隴阪,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

這長安和河西四郡地圖上都很好尋找,玉門關和陽關作為大漢與西域交流的門戶也能從敦煌郡或者涼州的地圖中找尋到,唯獨這“隴阪”卻在地圖上完全看不到。

想要弄明白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不需要去查閱什麼古書,直接去翻新華字典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