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枚赤金方印,大約三厘米見方,一厘米厚,上刻“漢烏孫國王”。金印雖然不大,但是入手卻有著不輕的分量,顯然應該是具有相當成色的足金,也就是說這東西絕對是真貨。
這樣一來,帶著這枚璽印的勒靡應該的確是烏孫國的王族成員。
不過,為什麼烏孫要讓自己的王子攜帶這樣的重寶前往大漢呢?難不成他不怕在路上遺失或者被有心人拿來做一些讓烏孫的情況更加複雜的事情?
“嗬嗬,這枚金印雖說是我烏孫國的重寶,但是一般被供奉在神廟之中,國王手中還有一枚平日裏用來發號施令的璽印,所以這枚璽印除了本身異常貴重以及能夠證明我的身份外似乎也並無其他用處,畢竟鐵錠或許還能熔鑄成鐵水鑄造一件鋒利的兵器幫助我們對抗外敵。”
似乎是看出了曆史上的疑惑,勒靡出言解釋道,不過他最後的話語卻讓人感到很不舒服。
這或許正是他想要表達的意思以及試探吧。
就像他說的那樣,這枚璽印是大漢賜予烏孫國王的,是烏孫依附於大漢的象征。現在烏孫正遭受到滅國的危險,如果大漢這個烏孫曾經的宗主國願意發兵援救的話這枚璽印自然有著與其奢華的材質相符的價值,如果大漢不願意發兵的話,這也不過是一塊黃金而已。
當然,憑這枚金印倒是可以獲得大漢政府的承認然後以一個亡國國王的身份在大漢受到足夠的禮遇,從這一點來說,這位名叫勒靡的烏孫國四王子倒是與他的那位國王兄長關係不錯。
雖然,並不能排除那個國王沒有其他的什麼後手就是了。
“不知道烏孫國現在情況如何?”
“鮮卑十餘萬大軍壓境,烏孫人雖然明知不敵卻也不會輕易放棄。”
“哦,那看樣子就沒我們什麼事了。反正我們這次的目標也隻是打通伊吾和敦煌的聯係,順便再往西看看,是否有友邦願意與我們談一談西域的發展問題。”
“鮮卑人獲得烏孫之後便可以以之為據點吞並整個西域,到時候隻怕大漢要寢食難安了吧。”
“我們既然能以區區一郡之力讓鮮卑單於和連授首,以一州之力讓魁頭、騫曼之輩大敗虧輸,而且現在鮮卑大軍雲集於西域,正是我等漢軍拔掉彈汗山王庭之時!”
不知道是烏孫人的普遍認識還是眼前這個烏孫使者的個人看法,似乎認定了大漢為了鮮卑的威脅必須救援烏孫,而不是烏孫有滅國之患有求於大漢,無論從言語中還是神態上都透著讓人不舒服的感覺,如果任其發展下去的話或許哪怕李書實真的救烏孫人於水火之中他們也絕對不會有一點感激,頂多隻不過礙於大軍的緣故表達出謝意,等到李書實帶著軍隊一走,或許就會在國內大肆宣揚他們的領袖是多麼的英明神武,領導著偉大的本國軍民和卑微的大漢軍隊拿下了一場偉大的衛國戰爭,由此可以證明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嗯,或許許多年以後烏孫人的文獻中大漢的軍隊膽小怕事無惡不作,如果不是偉大領袖強大的感召力的話或許他們這一輩子都沒有什麼值得回憶的故事。
就是不知道會不會出現諸如“偉大的烏孫國王坐於敵陣之前飲酒,敵萬箭齊發卻不能傷其一毫”之類的傳奇故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總是有很多人相信的。
雖然到達西域之前便聽不止一人說起過有關烏孫人桀驁難製的話語,但是沒有親身經曆總是體會的不是很清楚,如今看來不僅僅隻是桀驁的問題,或許還有那麼點夜郎自大的感覺。
或者說大漢在西域的存在感總是不太強,讓這些西域國家多少有些輕視大漢的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