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漸漸撥開的迷霧(1 / 2)

赤穀城的王宮之中歌舞升平,似乎一點也看不出滅國的危險近在眼前。

當然,也有可能是為了借漢軍來援的事情掃一掃之前慘白所帶來的晦氣。

隻不過從酒宴上那些放浪形骸的貴族身上,李書實倒是覺得戰爭一直未來到那些人的身邊。

但是不論如何,這些都與李書實沒太大關係,不論任何時代都能在貴族之中找到這樣一群人——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大不了到時候投降了事,而且為了獲得當地支持,作為有身份有地位且主動站隊的貴族終歸是受到歡迎的,因為他們往往代表著當地輿論的走向。

除非他們麵對的是那群“圍城之後投降便殺光所有身高超過車軲轆的男人”的征服者。

雖然之前李書實跟賈詡、班複判斷鮮卑人是打算利用烏孫的土地來安撫那些曾經因為和連的政策而受到傷害的鮮卑貴族,但是烏孫人似乎並不這麼看,因為即使是烏孫人與鮮卑已經交戰並大敗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在酒宴中看到不少稱讚鮮卑人強盛的家夥。

而就坐在李書實身邊的丕靡似乎對此也是一副無能為力的模樣。

所以說,宴會開始了一段時間後,不論是李書實還是他身邊的丕靡,似乎都沒有了繼續關注宴會本身的欲望,甚至如果不是丕靡的示意,李書實已經準備告辭離去了。

他之間已經將還會一些烏孫語的王嚴和王凱父子派了出去,同行的還有閻行和曹震,不論是打探情報還是可能遭遇有心人的暗算,李書實急於了解烏孫的情況……以及鮮卑人的動向。

從登努勒台山道一直到赤穀城,李書實一行人連鮮卑人的影子都沒有看到,這顯然有些不太正常,就算這支部隊不是潛伏在赤穀城附近截殺一切援軍也完全可以留下一些騷擾的部隊,至少不讓那些烏孫人安心是完全可以做到,畢竟守城戰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打擊守軍士氣。

但是沒有,完全沒有。甚至靠近赤穀城的時候,李書實一行人甚至能夠看到一些零散的卻悠然自得的牧民在放牧,完全沒有感受到大戰的氣息。

那麼鮮卑人到了哪裏去了呢?

李書實和賈詡等人做出了一些猜測,但是卻還需要足夠的情報來證實這些猜測。

“怎麼,李將軍還想著鮮卑人的事情?”

“是的,一個強大的敵人突然之間變得無影無蹤的確是一件非常值得注意的事情。而且在下既然來到烏孫,自然不能如同某些人那樣坐視烏孫在我的眼前被滅亡。”

“那還真是太感謝閣下了,如果有老朽能夠幫得上忙的事情還請不要吝惜開口。”

“那麼不知道丕靡殿下是否有關於鮮卑人……或者康居人的情報呢?”

對於李書實的問題,丕靡臉上掛著的笑容斂去了不少,雖然依然還是那慈祥的笑容,但是李書實明顯可以感受到那份笑容的勉強。由此可知情況隻怕如同賈詡和班複所預料的那般糟糕,否則這位閱曆豐富的老國王絕對不會顯露出這樣明顯的變化。

“讓李將軍見笑了。”或許是知道自己剛才的表現有些市場,老國王丕靡有些無奈的笑了笑,不過對於老國王的這種表現,李書實並不打算多做評價,因為以他現在的閱曆,還不能很好的分辨出對方到底是忽然的真情流露,還是說……全部都是蓄意的表演。

所以,這個時候隻要微笑就足夠了,果然淩波大萌神誠不欺我。

見到李書實沒什麼表示,老國王丕靡並沒有表現出任何表情,依然是那副對待小輩的慈祥的眼神,沒有失望也沒有自得,或許他追求的東西本就不是幾句話就能得到的。

“我烏孫一國雖然連續被鮮卑精兵所敗,但是好在收攏殘兵、征召新兵並放棄一些不必要地點的防禦後依然擁有將近十萬的兵力,保證赤穀城的安危還是可以的,隻不過如果鮮卑人打算長期圍城的話我們城內的糧草終究還是無法支撐太久。所以最終出城一戰已是必然。”

李書實點了點頭,表示自己了解了。當然李書實相信在這件事上眼前這位老國王應該有所保留,雖然嘴上說有十萬大軍,但是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精銳士卒又有多少是濫竽充數的新兵蛋子這可是非常有講究的事情,畢竟新兵和老兵之間的差距在這個世界幾乎被無限放大。

而且還有一點隻怕這位老國王也沒能完全說明白,那就是這些兵馬到底都聽誰的話。

軍權不論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事物,而且也是權利的基礎,太祖那句“槍杆子裏出政權”可謂是精辟至極。

既然老國王之前被氣到吐血,隻怕應該是赤穀城內部的明爭暗鬥進入到了一個相當激烈的程度,而如果老國王手裏有足夠多的兵馬鎮得住場子的話,他大可以用武力來平息內亂或者坐看爭鬥最後自己出來收拾殘局,可是顯然這位內在絕對不簡單的國王並沒有那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