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車衝陣真的就那麼的無解麼?
實際上並非如此,畢竟騎兵最終能夠淘汰戰車成為戰爭的主力顯然是有其客觀規律的存在。其中最重要的一點……
那個誰誰誰,告訴你絕對不是因為機動性之類的東西,雖然說這一點也很重要了,但是想一想坦克和輪式裝甲運兵車之間的關係就可以清楚,哪怕兩者在機動性上的確有著相當的差距,但是放到不同的場合或許會有著截然不同的效果。
那麼最關鍵的問題是什麼呢?
答案是:成本。
一輛輕型戰車需要兩匹馬,而重型戰車則需要四匹馬,若是再算上戰車本身的製作費用絕對超過了同等馬匹數量的騎兵的裝備費用,而且這還是不算對戰車所用戰馬的各種培訓費用。
另外培訓戰車乘員的費用也很高,比如培訓能夠同時控製複數馬匹的合格的戰車駕駛人員,再比如戰車上負責近戰的人員需要數量使用數種長短兵器以應對不同情況,而負責遠程的人員雖然看上去似乎工作最為簡單,但是同樣要接受近戰訓練一邊隨時替換受傷的夥伴。
正因為這樣,所以西涼騎兵這一職業才會必須由最為優秀的戰士方能擔任。
而且最讓人苦惱的一點是戰車雖然正麵衝擊力非常可怕,可是其並沒有坦克那樣誇張的防護,甚至可以說坦克的正麵裝甲是坦克中最為厚實的部位,可是戰車的正麵雖然不能說最為脆弱但也絕對是在很多情況下最容易下手的地方,畢竟戰車和乘員本身就有相當的質量,如果再配上沉重的馬鎧的話,那估計戰馬的壽命能不能撐過一場戰爭還是個問題呢。
既想要負重又想要速度,還需要相當的耐力,話說就是現代的純血馬都要給跪了吧。
所以說,如果不是董卓支援給了李書實他手下最為精銳的飛熊軍,估計李書實根本不敢用這樣的方法與鮮卑人周旋。
畢竟,戰車兵不好培養,可車載步兵就相對容易很多,隻不過質量上自然那是天差地別,戰鬥力上更是不能相提並論。車載步兵之所以能夠降低訓練成本關鍵在於其將戰車原本的速度與戰鬥職能進行了分割,從攻防一體變成了在兩種模式中來回切換。
隻要是切換,中間就會有一個相對薄弱的時間差。如果是戰前用這種方式運載士兵,節省士兵體力上的消耗自然是好辦法,但是如果在戰鬥中進行這種切換……活靶子之類的形容詞隻怕是對這種情況最好的一個注解,更別說麵對鮮卑人這樣戰鬥直覺非常強悍的種族。
當然,就算是強悍的西涼騎兵們現在也逐漸落入到下風之中。
沒辦法,誰叫人多的一方做起事來就是方便呐。
如果說在一條直線上一追一逃,自然戰車一方會占不少便宜,至少在弓箭射程上因為獲得了戰車的速度加持自然要比逃跑的一方不但沒有加持還有一定的初速度削弱要長很多。
但是你架不住一個在前麵勾引,兩個在兩邊遊弋,身後還有幾個像是聞著腥味的鯊魚一樣緊緊跟隨的敵人。雙拳難敵觸手,觸手打敗馬猴燒酒差不多就是這麼一回事了。
“看樣子伯英應該是支撐不了多久了,如果兵力是對方的一半,不,哪怕是三分之一或許這場戰爭就沒有什麼懸念了吧。飛熊軍敢於號稱天下第一強軍果然不凡。”
哪怕以小強的自信如今也露出了佩服的神色,畢竟他對自己的個人實力有著足夠的信心,但是軍隊這東西可不是一個人努力就能變強的,需要所有人共同的努力,而且與此同時還要互相信任互相協調,讓之成為一個整體而不是一群隻知道賣弄的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