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關中變亂(1 / 3)

張燕的問題雖然讓黃忠有些惱火,但卻並不重要,隻要他還能最低限度的執行黃忠的想法,那麼對其的處理就交給李書實好了。

黃忠現在最關心的問題還是此次並州人踏足涼州會對本就紛亂的關中形勢造成怎樣的影響。

這當然不是並州人第一次踏足涼州。

如今河西三郡(張掖、酒泉、敦煌)雖然還能按時向位於長安的中央朝廷繳納一定數額的貢賦,但涼州的各路軍閥已經喪失了對那裏的管控能力,隻能看著三郡因為西域的緣故通過商貿漸漸變得富裕起來,卻完全沒有侵占的能力。

這自然便是並州人的傑作。

因為這本就是當初並州人與作為涼州人精神領袖的董卓之間一場雙贏的交易——董卓知道比起自己來並州人顯然更擅長經營,至少李書實已經證明他在西河已經逐漸建立起了一套草原與農耕社會共存的經濟體係。

雖然那個體係在董卓看來實在是有夠脆弱的,但終歸有著其獨特的吸引力。

將貿易的事情交給並州人,軍事威懾的事情涼州人自己來,然後董卓可以收獲一個更加富饒的涼州,就算不再打算向東出關爭霸天下,對西涼而言卻也百利而無一害。

所以哪怕董卓早已作古的今天,河西三郡依然遵守著當初的約定,於是以李郭兩人為首的董卓軍餘部也就對並州人的存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畢竟除了那些涼州軍閥們自己不善經營之外,遙遠的地理位置也多少打消了一些豺狼們貪婪的**。

可是這一切都是董卓留下的餘澤。

而如今的西涼和並州之間的關係可是極為微妙的。

涼州人是驕傲的。

從“竇融歸漢”起。涼州雖然沒有能夠出多少文明華夏的文人雅士,但是若論兵戎之盛,卻也是在東漢王朝當中是數得著的。而到了董卓這一代,隨著發生在河南的數場大戰,更是將涼州兵天下第一的名號徹底實至名歸。

生存環境嚴苛的涼州人很清楚他們就好像自己先秦的祖輩那樣,與嚴苛環境和數不清異族的鬥爭已經浪費了他們太多的精力,他們實在是沒有多少功夫去學習那些聖人之學——就算是飽讀詩書的賈詡童鞋不一樣會遇到危險,反而是段熲的“屠夫”之名救了他一條小命。

所以涼州人對於中原人看待“蠻子”的眼光雖然不喜,但卻仍能自得其樂,甚至還能夠反過來嘲笑中原人不夠強壯。無法承受來自西北的風霜和沙塵。更可以嘲笑那些中原人。就算讀的書再多,當年的關東六國不照樣在強秦麵前束手。

那是何等的威風,令人無比追憶。

但隨著董卓身隕,西涼人發現自己找不到新的領袖來指引他們前進的方向。

董卓的女婿牛輔做不到。因為他隻是一員普通的西涼軍將領。完全沒有董卓身上的霸氣。

董卓的另一個女婿李儒同樣做不到。身為一介書生的他縱然有著不遜於西涼人的勇氣,但手中沒有兵權的他注定無法用口才說服那些桀驁的統兵大將。

董卓最為信任的將領李傕和郭汜更是做不到,他們兩個的能力固然在西涼軍當中是出類拔萃的。但卻無法做到鶴立雞群,更為重要的是,在董卓往日的“安排”下,他們兩個一直是以相類似的地位出現在西涼軍之中,誰也壓服不了誰,誰也不比誰差上一點。

兩個人聯手固然在西涼軍當中擁有極強的號召力,但雙頭政治注定會是最失敗的選擇。

甚至不需要太多有心人的挑唆,長安城以及城內的文武百官商賈百姓都成為他們二人爭鬥的籌碼,然後在一次次拚死相博中消耗掉他們身上的元氣。

至於其餘如張濟、樊稠、胡軫、楊定、段煨之流,則不過是隨波逐流之輩。

馬玩、李堪、張橫、楊秋、候選之徒,則不過是天下這鍋亂粥任人翻騰的米粒。

也許西涼兵的個人戰力依舊強悍,也許他們小範圍內的配合依舊默契,可作為曾經名震天下的西涼兵團,卻早已經變成一盤散沙。

就好像曾經被他們戰勝過的那些胡人部落一般。

反觀並州軍,也許李書實的個人魅力或許不如董卓,他的武力甚至不一定比得上那些百戰老兵,更逞論那些強悍的將領,但在他的努力下,呂布、趙雲、高順、黃忠、太史慈……這樣一個個驚才絕豔的人物不知何時團結在了他的周圍,他們有著相似的目標,作為李書實的爪牙供其驅使。

於是,他們不斷創造著奇跡——從鮮卑人的單於到鮮卑人的攝政王,從貴霜帝國的國王到安息帝國的宗教領袖,從北方草原到遙遠的西域荒漠……

當西涼軍一團散沙,幽州軍在內耗和外敵下節節敗退,板楯蠻不得不麵對背後有著官家背景的白虎夷的節節進逼,丹陽群豪為了利益投身於不同諸侯的麾下,如此團結的並州軍看上去似乎已經沒有可以相提並論的對手。

當然,隻是表麵看上去,畢竟某些人已經提前感受到了他們未來對手的實力。

不過西涼人不會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們此時內心的感受是相當微妙的。

明明前一刻他們還是高高在上屹立於山頂之巔,可是在下一刻,他們卻不得不被強製接手曾經他們俯瞰的對手爬到了他們的頭頂上,甚至還能在他們的頭頂肆意妄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