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袁術的密謀……大概吧(1 / 3)

“我能夠相信諸君麼?”

此時的袁術沒有了往日的趾高氣昂,不可一世,那雙有些渾濁的雙眸之中卻是多出了些許往日裏絕對不可能存在的真誠,或許更準確一些來說,是已經消失了的真誠。

現在的袁術的確可以說幾乎是落魄潦倒到了極點。

你可以認為他傲慢自大,你可以認為他目光狹隘,你還可以認為他智商捉急。

反正不過是一個即將退出曆史舞台的失敗者,自然沒有能力幹涉勝利者和後來人之口。

但仔細想想,袁術就真的那麼不堪麼?

一個如此不堪的人哪怕有著家族的庇護就真的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麼?

就算東漢末期是個愈發變得腐朽的時代,但有些基本的法則卻是沒有改變的。

想要出頭,除了要有大機緣之外,還同樣要有大氣運以及大智慧。畢竟想要出頭的人何止千千萬,就算袁術贏在了起跑線,如果他真的一無是處那也頂多不過袁遺、孔伷之流,又怎麼可能外放數年間便攪動了整個天下的半壁江山。

就好像袁術曾經認識的一位熟人所經曆的故事那樣。

話說曾有一位袁術的同齡人叫做黃允,來自濟陰,應該也是出自詩書之家,而且還從當時的名士,品評人物的本事還要高過許韶許子將這位半仙(話說許子將若不是運氣極好評了一隻曹孟德,他想在青史中留下大名還真不容易,否則另一個位麵的曆史上劉繇就不會用許子將的品評來作為不使用太史慈的借口)的郭泰郭林宗那裏得到了不錯的評價。

在這裏稍稍插上一句,此郭泰自然不是後來做了白波賊領袖的那隻郭泰,來自太原郡界休的郭林宗可是能夠與劉寬、鄭玄相提並論的傳奇人物,若不是憂憤鬱積於四十二歲算不得高齡的年紀身亡。或許這一位才是並州儒林世家的領袖級人物。

不過需要再提上一句的是,這位郭泰老前輩在品評人的時候與後來的龐統有著相類似的習慣,那就是不做激切而深刻的評論,而且這位老先生對於晚輩和後進人士,甚至是那些“不仁之人”同樣沒有拋棄,本著治病救人的理念。也會提出一些教誨和鼓勵。

由此可知,對於黃允這個屬於晚輩的存在,郭泰的評價更多應該還是鼓勵性質的。

但不管怎麼說,這黃允也算得到了一個好評,於是很有麵子的開始了上洛進京之旅。

不得不說此人當真可以說是深諳此時大漢的為官之道。

按道理來說他這樣在地方隻能算是小有名氣的年輕人,想要在京城洛陽官場的這趟渾水裏大展拳腳顯然並不容易,因為這個時候的大漢官場,要麼你的後台夠硬——比如四世三公級別的袁家和楊家,或者依附於那些名聲糟糕但大權在握的宦官;要麼則有著極大的名氣。讓那些眼高於頂的高官顯貴們願意為了名聲而折節下交,自然同樣可以坐地起價,謀個好出路。

黃允沒有投個好胎,不是那些顯貴哪怕八竿子都打不著的親戚,自然行不了第一條路,所以隻能選擇第二條路——就算依附於宦官,小卒子和大元帥之間的價碼也是截然不同。

於是一番精心準備之下,黃允開始了自己的揚名之旅。

怎麼揚名呢?

這又不得不提到貫穿於前後兩漢的一個有趣揚名方式:靠拒絕官府征辟來增加名聲。

這個習慣其實自古便已有之。某位牛13的人物竟然連堯將國家讓給他都不要,反而跑到河邊洗耳朵——對。說的就是《高士傳》裏的許由,於是許由立刻成了天下名士,名垂青史。

後來到了春秋戰國那個大爭之世,良禽擇木而棲,君擇臣,臣亦擇君。但是有了商鞅、孫臏等等一大堆的例子,所以想要拒絕征辟你就要跑到深山之中,否則一定會被哢嚓掉的。

不能為我所用的賢才隻能是死人,否則落入敵人之手那將是我國的災難!

幸虧現在是和平年代,否則你連跳個槽都會有生命危險。

後來劉邦建立了大漢國。哪怕就算說得再如何天花亂墜,也是終結了項羽那通過分封從而重新回到大爭之世的群雄並起的局麵,縱然短時間內連續兩次的打擊令六國的餘孽終於喪失了原本所擁有的巨大能量,但終究還是有些遺老遺少憎惡著新生的這個政權。

再加上一群厭惡了戰爭也厭惡了人世的隱士,讓劉邦征召天下賢才共建國家的計劃執行的並不順利。

於是在這種曆史背景下,發生了這麼一件事。

曾經有四位賢者(閑者?)因為戰亂躲到了商山之中——這商山距離長安並不算遠,劉邦建國後自然很容易便聽說了這四位的故事,於是便派人前往征辟。可是這四個人覺得山裏的生活挺好,空氣清新沒有霧霾,食物豐富且天然無汙染,當真是人間仙境,在這裏生活或許可以衝擊一下百歲老人的殊榮。

當然也有可能是劉邦那對待賢才糟糕的態度傳進了這四位的耳朵裏,他們擔心去了劉邦那裏不但受不到重視,反而還要備受刁難,到時候是走還是留呢?

走,怕遭到報複;留,這自尊心承受不住。

劉邦這樣的前科可不止一次兩次,當真是遠近皆知。

劉邦那個時候已經統一了天下,自然不需要擔心賢才外流反傷自身的問題,反而需要用一種寬容的姿態來延續劉邦一直以來的良好形象,結果這商山四皓總算是可以繼續山泉有點田。

後來據說因為劉邦覺得漢惠帝本事不夠,想要廢了自己這個和呂後生的兒子的繼承權——當然也有人說那是司馬遷的曲筆,其實劉邦真正擔心的是自己那個凶悍且手腕高超還敢給他戴帽子的老婆呂後。具體如何莫衷一是,反正劉邦說出口的應該還是廢太子的問題。

於是呂後急了,嗯,能不急麼。畢竟她呂家未來的富貴榮華可都寄托在兒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