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鍛煉,並州軍的參謀部除了在信息獲取能力上還遠遠無法與現代社會相比之外,在情報收集和分析,還有戰術製定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這樣的進步很大程度上並非是因為李書實做出了什麼跨時代的指點,而是在李書實一次次布置任務的鍛煉下,和一次次或正確,或錯誤的判斷中逐漸總結的結果。
永遠不要小瞧任何一個時代人的智慧,因為他們唯一欠缺的隻有眼界上的差別和知識上的積累,隻要在這方麵有所彌補,他們就能跨越時代達到原本完全達不到的高度。
當然,這並非是否認李書實的作用,畢竟很多時候時代的進步固然靠著的是普遍的積累,但普遍積累的意義隻是為了更好的醞釀出天才閃動的智慧火花,如果沒有智慧火花的出現從而引發質的變化,量的積累再如何多也隻是量的積累,甚至會造成過剩。
而最糟糕的結果,大概就是會引發更加可怕的固步自封吧。
索性現在的並州軍並不需要擔心這些事情。
審配被李書實調到了安定做太守,或許對於審配而言遠離繁華的鄴城跑到≡≥了西涼邊陲,縱然距離三輔可以說是近在咫尺,但想來心理落差終歸應該還是有的。
不過當李書實在晉陽看到他的時候,這個剛剛晉級成為50後,在這個時代可以算作是老人家的男人卻並沒有什麼怨言,看起來反而像是鬆了口氣的模樣。
或許他的內心也在糾結吧。
就好像當初的程昱,雖然是被李書實使用了很糟糕的手段挾持到身邊,可是這麼多年下來李書實給予了程昱很大的空間讓他盡情施展他的才華,以致於有些時候程昱不得不主動向李書實提出來分權的問題,因為這位被李書實“折磨”的滿鬢斑白。即將奔五成功的程昱可不想來個事業未盡,半道崩殂什麼的,雖然以他的級別,怎麼也夠不上崩這個字。
所以久而久之,最初相識的那段經曆也從原本的耿耿於懷,到現在變成了偶爾間的笑談。或許未來的史書上還會作為一則軼事,在某些野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審配的名聲很響,曾經在已故太尉陳球做廷尉的時候當過故吏,是冀州有名的剛正之士。可也正因為這樣的性格,讓他在韓馥主政冀州的時候並沒能得到重用。
審配原本是打算投奔世族的太陽、未來和明天的袁紹,隻可惜因為李書實和某個熟知魏郡人物的謀士的合謀,最終不得不留在了魏郡——恐怕時時的審配,心中充滿了對李書實的怨恨。
可是這麼多年下來,李書實對魏郡的事情固然有蓄意的放縱。但對於審配而言又何嚐不是一種信任,隻不過理念上的衝突終究還是走到了今天這一步。
審配會後悔麼?
肯定不會,因為那些家族都是一同生活在魏郡的鄉黨,彼此間的關係本就錯綜複雜。
隻不過當他離開那裏的時候,當他知道自己即將遠赴那片遙遠且未知土地的時候,審配卻感覺心中有種鬆了口氣的感覺。
嗯,終於不必再為到底是幫助那些自己熟悉的鄉黨,還是執行李書實的政策而頭疼。也不必為到底應該對那些世家豪強種種近乎於叛逆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是如實上報而猶豫。
事實上審配在來到晉陽之前。已經做好了接受極刑的心理準備,畢竟名義上隻是鄴縣一個縣的縣令。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實際上主管了整個魏郡的一應事務,那麼最近魏郡所掀起的叛亂,顯然他這個直接責任人絕對脫不了幹係。
不過李書實不但沒有過多責難於他,反而將他調任到安定並實受了兩千石的職位。
這是信任?還是試探?
其實李書實有一點想錯了,在這種事情上審配並沒有思考那麼多,那麼複雜。對於現在的他而言。能夠跳出那個複雜的旋渦,然後來到一個了無牽掛的地方任憑他施展,讓他在鄉黨情誼和對自己所效命之人的忠義之間不需要再進行來回取舍和選擇,這無疑是一種幸運。
安定那地方……正好一直都對那些西涼人耿耿於懷,這一次可不會再壞了我審正南的風骨!
那些鄉黨會在李書實和袁紹的爭鬥中迎來怎樣的結局。審配不打算再去考慮,或者說比起考慮那些已經令他糾結了這麼久的家夥,如今的他更希望依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人做事。
至少這樣,才像是一個知天命的人應該會做的事情。
相比於審配拋下包袱輕裝上陣的心態,被頂替了的樊稠的心情可沒那麼美好。
事實上這兩年這位西涼軍的先鋒猛將過得很是憋屈。
事實上這種事情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固然讓武將出任太守這樣需要內政能力,至少也需要協調組織能力的工作似乎有些困難,但東漢是個甚至比宋朝更加強悍的時代,因為這個時代能夠脫穎而出的優秀將軍基本上人人至少都會去修習哪怕是一門經學。
這既是日常交往所必備的能力,同樣也是這個朝代從開國起便留下的根深蒂固的影響,畢竟不論是開過的皇帝還是手下的功臣大將竟然大半都是儒生什麼的,別的朝代完全就是拍馬也趕不上的吧,同時也再一次證明了王莽的改革完全是激起了包括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在內幾乎全國上上下下所有勢力的反對,所以才會留下“諸朝皆國弱而亡,獨漢強而亡”的悲歌。
當然,任何事情都不能絕對而論,就好有有人生來就不擅長讀書,但是卻能夠學會一門手藝並且將之發揚光大,甚至在現代社會裏這樣的人會被稱為“大國重器”而成為稀有的人才。
不過呢,這樣的人如果流落到古代,固然可以做到吃喝不愁,卻也絕對不會擁有那麼高的地位。畢竟古代的中國社會可是出了名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模式,縱然這年頭陳群小盆友才剛剛出世,“九品官人法”這個能夠影響中國思想千年的政令還未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