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牽一發而動全身(1 / 3)

戰爭進行的速度簡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甚至讓人有種始料未及的趕腳。

其實從建安四年到建安五年,中原大地發生了許許多多的大事,其數量之多,密度之高,已經讓人頗有幾分應接不暇的感覺。

首先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權柄,漢帝劉協竟然下旨以一個大家看起來或許有些可笑的理由命令並州牧兼平北將軍督並朔雍涼司五州諸事的李學李書實讓出其手中的河南、南陽二郡。

不過更加讓人覺得大跌眼鏡——如果這個時代有的話——或者說不可思議的是,李書實竟然答應了下來,而且還撤得很是幹脆,就好像那些愚忠的,隻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大臣一樣。

在治世,這樣的表現自然是能夠討得皇帝得歡心,至少也能讓皇帝放心。可是現在是什麼時候,亂世啊,真正的大爭之世,就算曹操奉天子以討不臣,可是在絕對實力的麵前一切名義上的東西都是渣渣。

所以說李書實這樣的行為固然讓其在某些漢王朝的遺老遺少那裏收獲到了少許的好評,可實際上就算是真正忠心於大漢王朝的臣子,大部分對李書實此舉的評價也不過是“惺惺作態”而已——畢竟就算是忠誠於大漢王朝,那些朝臣們也基本都是世家豪強出身,對≮李書實這樣平民出身而且不是走正常途徑爬到高位上的家夥自然缺乏好感。假使李書實是荀文若那樣的出身,現在隻怕早就已經被世家吹捧為“世之賢良”,“大漢朝最後的良心”。

都說屁股決定腦袋,但比起身為大漢朝臣的位置,世家豪強出身才是他們的根本。畢竟大漢朝若是沒了,大不了一兩個老朽以死殉國。子孫後代還可以憑借這樣忠誠的名聲在新朝獲得較好的評價和信任。而如果是身為世家豪強的身份沒有了,那可是一家子乃至千秋萬代的事情。這樣一比較,到底哪個更加重要可以說是一目了然。

於是在一片嘲笑聲中,李書實不但喪失了富饒的河南郡以及雖然被折騰的夠嗆但是潛力依然足以令人垂涎的南陽郡,而且同屬司州的弘農和魏郡都掀起了叛亂。

其實雍州的三輔之地也因為此事被有心人煽動起了叛亂,隻不過關西之民。哪怕是關西那些被李書實犁過很多遍的世家對於李書實的認同感也遠超關東的那些家族。而這也讓叛亂的規模僅限於一些偶爾的幾個家族,以及一些被煽動起來的屯田客而已。

甚至不需要身為雍州刺史的朱儁和雍州將軍的徐榮動手,當地的郡兵就在其他豪強私兵的幫助下解決了問題,至於那些屯田客更是在官府向其揭示了這次叛亂反並州反李書實的真相後,大多數主動放下了武器,少數甚至直接倒戈相向,將煽動者捆到了官府。

本著“治病救人”的原則,這些有立功表現的屯田客不但沒有遭受責罰,而且還根據立下的功勞大小。以及本人的意願,予以了物質獎勵和吸納進入並州軍能不同的獎勵。

此事過後,三輔之民可以明顯感覺到那原本選在他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遠離了很多,而且並州軍對三輔的投入也增加了不少,尤其是長安城周邊,更是多出了不少前所未見的作坊。

可惜,因為弘農和魏郡的叛亂,尤其是後者成功引發了李、袁、曹三方的大混戰。讓原本可能會引發天下人議論的事情,如今卻變得悄無聲息。短時間內便再無半點漣漪。

沒辦法,比起意義深遠的長遠**件,大家果然還是對能夠影響到短期局勢變化的突發事件更為感興趣,尤其事件的幾位主角又都是有資格問鼎北方霸權的重量級人物。

這一戰不論是短期內的影響,還是長期的影響,隻怕都不會小。自然更值得人們的關注。

首先發力的,竟然並不是慣常以奔雷烈火姿態出現的並州軍,而是比起軍事優勢,反而是在勢這種更虛無縹緲的事情,與政治力量上擁有更強優勢的袁紹軍。

其實這並不奇怪。事實上當袁紹軍輕而易舉便拿下了魏郡的時候人們已經很清楚袁紹出手的原因——雖然在正麵戰場上袁紹數次吃了並州軍強悍戰鬥力的虧,幾次施展謀略也都沒能討到什麼便宜,可是這卻並不意味著袁紹軍就真的對並州軍無計可施。

之前幾次的失敗除了讓袁紹軍在對待並州軍的問題上變得更加謹慎和周密,也讓袁紹軍知道了單獨想要靠計謀整垮並州軍,又或者是通過正麵戰場的對決戰勝對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並州軍顯然不是韓馥那樣被常理所束縛的世家子弟,所奉行的理念自然也不是袁紹這些就在朝堂之人所習慣的那些。

這是亂世。

既然是亂世,那麼很多原本一直在顧忌的東西其實完全可以拋棄,就算可能會留下一些罵名,但是隻要成為最終的勝利者,那麼一切還不是任由操控,就好像那個無賴一樣的大漢開國帝王,曾經的一言一行已經被神化,他的所有錯誤也隻不過是上天的考驗和另有深意。

所以當原本還顧及著麵皮,宛若貴族踮起腳尖跳舞的袁紹軍一步步撕下那些如同裝飾品一般的偽裝,所有人這才意識到在不知不覺中,這位有實力角逐北方霸主地位的諸侯已經積累了相當程度的力量,甚至就連他們原本有些畏懼的並州軍也在他們的組合拳下倉惶退卻。

人心這東西就是這麼的奇怪,大部分的時候你不會感受到其所產生的力量,可是若你真的不在乎,多變的人心卻會在你重傷的傷口上撒上一大把鹽。

就好像節節敗退的並州軍,若是擺明車馬讓袁紹軍硬上,其他地區暫且不提,至少作為魏郡治所,而且審配投入了相當經曆修繕和發展的鄴城,想要奪取就不是區區五千袁紹軍和近萬魏郡豪強私兵所組成的聯軍所能做到的。哪怕這支軍隊中擁有顏良這樣的冀州猛將。

當然,若非之前李書實的舉動讓那些早就心中對其不滿,但卻一直苦於並州軍強悍的戰鬥力不得不選擇隱忍的世家豪強看到了並州軍軟弱的本質(?),逢紀等人的行動隻怕也不會那麼順利,甚至就連作為導火索的魏郡數縣的叛亂大概也不會發動的那般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