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希望劉表在沒有了後顧之憂的情況下襲擾曹操的後方。可惜疫病大規模爆發下,劉表已經沒有了北上出兵襲擾的能力,就算他有這樣的打算,駐紮於南陽和豫州邊界地區的劉備也不可能讓遠沒有他們操縱舟楫那般熟練的劉表軍在陸戰中占到什麼便宜。
袁紹也希望野心勃勃的孫策能夠出兵偷襲曹操後方,讓曹操首尾難顧。可是剛剛從南方傳來的消息,表明孫策興起夜遊,結果遭遇到刺客暗殺。雖說以孫策的實力,按理來說這樣的小毛賊顯然應該不可能傷到他,但孫策軍的反應卻異常的曖昧——
大軍從廬江撤回,隻留下大將淩操以少量兵力守衛皖城不提,作為孫家的二公子孫權也在大軍渡過長江後的第二天便宣布自己的兄長重病纏身,難以理事,自己將暫領江東。
當然最為出奇的,是麵對孫權這樣看起來似乎大逆不道的行為,孫策軍中如程普、黃蓋這樣的宿將,周瑜、張昭這樣的親信都沒有絲毫想要反對的意思。
於是人們理所當然的認為,孫策,是真的死了。
不過袁紹覺得自己收到的倒也不全都是壞消息,至少在他臨行前,並州軍的主力與北方那些令他感到極為不舒服的胡人依然糾纏不休,而且據說並州軍還吃了點小虧。
這當真是令人想要喜大普奔的事情。
雖說李書實還是在南邊留下黃忠和麴義兩支兵馬,甚至通過一些大大小小的動作牽製著袁紹,讓他不敢將所有兵力都投入到南方的戰場,不過對此袁紹也做好了相應的布置。
絕對會讓並州人好看!
對於這個結果,袁紹是有著相當的自信,畢竟他為此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或者說很危險的代價。
所以說如今的袁紹終於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與他的好基友曹操的扯蛋大戰之中。
而對麵來勢洶洶的袁紹。曹操與荀彧和陳宮等人商議過後,最終決定全軍後撤,放棄之前沿黃河沿線布防的方案,轉而采取集中兵力,扼守要隘,於重點之地設防。以逸待勞,伺機反擊——比起另一個位麵的曆史上的曹孟德,此時曹操手上的力量似乎更加稀缺,以致於他東拚西湊,也不過是湊出了大約三個重兵集團而已。
不過他同樣還有一點另一個位麵的曆史上不曾有過的優勢,那便是劉協竟然主動跟隨他禦駕親征——或許這樣的行為會造成雙頭決策引發指揮上的混亂,不過從這段時間劉協和曹操之間的配合來看,他似乎很清楚自己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讓曹操完全沒有掣肘的感覺。
如此一來。至少在政治上,袁紹一方原本的優勢就這樣被削弱了不少。
曹操采取這樣的選擇,不僅僅是因為以他如今手上的實力,在劉備軍並不太配合的情況下,對於渡口眾多的黃河想要守住黃河防線實在是太過困難,尤其是白馬和延津的兩次戰鬥,雖然曹操軍都贏了下來而且予以袁紹軍的士氣以重創,但這樣的力量對比卻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所以說與其處處設防被敵人逐個擊破,就好像發生在鄄城的那場戰鬥。倒還不如集中優勢兵力,或許能夠再一次給予袁紹重大的打擊。
當然其實還有另外的一個原因。
現如今的北方並非如同另一個位麵的曆史上那樣隻不過是袁曹兩強相爭,反而是袁曹李三足鼎立,儼然一個小三國的模樣。
雖說如今李書實的並州軍主力部隊被牽製在了並州北方,剩餘的部隊中也有著相當的數量需要防備漫長邊境線上那些總是懷著僥幸心理想要占便宜的戎狄異族,可是這依然無法改變並州軍同樣是決定這場袁曹大決戰的重要砝碼的現實。
或許對於曹操軍而言。這是他們所能想到的最為沉重的那顆砝碼。
畢竟就算並州軍主力被牽製在北方,南部為了防備袁紹軍可能的進攻,李書實依然留下了麴義和黃忠兩個**作戰的軍團,縱然缺乏足夠的攻堅力量,但隻是對袁紹軍的後方進行襲擾的話。卻也同樣有著不容小覷的力量。
就好像黃河之上處處渡口,太行八陘同樣令袁紹防不勝防。
索性因為山路崎嶇的緣故,袁紹倒不必擔心並州軍能夠以大兵團的方式跟他玩運動戰,隻要謹守住幾個出口,並州軍能夠給予袁紹的打擊也僅限於騷擾。
也正因為如此,將袁紹引誘到黃河以南,讓其遠離冀州核心腹地,就如同楚漢相爭之時漢軍與楚軍相持於鴻溝,於是項羽身後的彭越便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
或許但從殺敵奪城的數量看,彭越的戰果並不突出,可是任何人都不會忽視他的功勞。
不論是麴義還是黃忠,都算得上頗有盛名的並州軍大將,曹操軍將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倒也是無可厚非,而若是能夠調動的袁紹四處奔波,那顯然更是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