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這是最好的結果。
不過嘛,凡事都有點意外的,最終結果如何,哪怕是係統都推測不出來。
世界上最難測的是人心,偏生一個朝代的主導也是人,大宋有了他這麼一個變數,會變成什麼個模樣,全都說不定。
在張正書與王慶定計之後,事情也朝著他們預料的方向進展著。涉事的大臣很倒黴,這無妄之災落在自個頭上,隻能捏著鼻子認了。官職被擼了一品不說,還要貶到數百裏之外,做個知府。京官外放,等同失勢,很多原先要好的同僚,怕惹禍上身連送別都不敢。
被貶謫的官員都有誰呢?細細數來,有七位:張舜民、畢仲遊、孫樸、趙睿、梅灝、陳察、李昭玘。雖然理由都很充分,無非就是“德不配位”,“屍位素餐”之類的雲雲,但含糊其辭之處,卻有些欲蓋彌彰了。別說朝堂之中人人知道他們是因為元宵燈會被免官外放,就連民間也都傳開了。
隨著這幾位曾經意氣風發的京官黯然就職,緊接著,一場風雲變幻的朝堂爭權奪利又在醞釀了。
官家趙煦得知了王慶的打算,也傾力支持。趙煦的想法很簡單,你吃大宋的俸祿,卻通敵賣國,這等奸人一定要除去!於是,趙煦也冷眼旁觀,等待著皇城司的報告。
不止是官家趙煦在一旁觀看著,王慶、張正書,甚至遼國細作、西夏細作、女真細作、高麗細作、交趾細作……都在密切地關注著這一場談判。
但是,遼使未至,趙煦也就按兵不動。
不過,已經有端倪生出來了。居然是工部侍郎兼任中書舍人的郭知章的呼聲最高。
這一日,張正書也收到了情報,啟動了“黑客”去調查郭知章。都說大奸似忠,從表麵上看郭知章一點問題都沒有,還有一個“決事清明、諫切時弊”的風評。在高太後掌權,司馬光執政的時候,郭知章為諫官,能針對時弊,上奏直書己見,幾年內共有奏章一百多封,還大多數被朝廷接納了,堪稱最稱職的諫臣了。郭知章最彪悍的戰績,是上奏直懟官場上結黨營私的腐敗:“爵祿慶賞,以勸天下之善,願無以假借大臣,使行私恩;刑罰誅戮,以懲天下之惡,願無以假借大臣,使快私忿……”
看模樣是一個大忠臣沒錯了,但是張正書卻注意到一件事,郭知章的政治立場問題。
這是一個很致命的缺陷,隻不過郭知章掩飾得很好,所以他沒露出馬腳罷了。
看看郭知章在高太後、司馬光時期,是反對新法的,上奏最勤快的是他。但因為他都是跟著別的諫官後麵上奏的,換句話說領頭人不是他,所以他被趙煦忽略過去了,親掌權柄後也沒有清算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