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智慧做事的能力(1)(2 / 3)

在學校,每個孩子都會有衛生值日安排,而有些孩子因為怕髒、怕累、怕苦,想方設法逃避學校的勞動。

渝凡上初中1年級,這周末學校組織大家一起去植樹。

周六早上,媽媽為她做了豐盛的早餐,鼓勵她去植樹。可是渝凡起床後,說:“媽媽,天氣預報說下午要刮大風,肯定有很多沙土,今天我不想去種樹了。”媽媽感到很驚訝,說:“學校組織的勞動一定要參加啊!”渝凡說:“也不少我種的那幾棵樹!”媽媽說:“那如果大家都這麼想,就沒人去種樹了。”

氣氛一下沉默了,然後,媽媽語重心長地說:“媽媽覺得種樹還是很有意義的,明年這個時候可能就因為你們種的那些樹,就沒有這麼大的沙塵了。不管怎麼樣,我還是希望你能去,你再考慮考慮吧!”說完,走回了廚房。

一會兒,渝凡吃了早餐,對媽媽說了一聲:“媽媽,我植樹去了啊!”說完,轉身出了門。

在生活中,如果遇到渝凡的情況,可能孩子還沒有打消種樹的念頭,父母可能就因為心疼孩子不讓他去了。而渝凡的媽媽沒有這樣做,而是給孩子闡明植樹的意義,然後表達自己的想法,最終把決定權留給她,真正做到尊重她。這樣往往更能激勵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

建議四:積極鼓勵,適度讚美

孩子在小時候可能是出於好奇心,都是喜歡勞動的。但是,當他的嚐試引來父母的賞識時,好奇心就會促使他變成一種習慣。孩子勞動的積極性一般都是在父母的鼓勵聲和讚美聲中激發出來的,所以,父母要適度表揚孩子的勞動行為。

麵對孩子親手疊的卻並不整齊的被子:

一位母親氣衝衝地對孩子喊:“我說你不會,你偏要逞能,躲開!看著我是怎麼疊的。”說完,這位母親拆開被子重新疊了起來。

另一位母親卻歡喜地讚賞孩子:“是你自己疊的嗎?真能幹。來,讓媽媽瞧瞧!嗯,不錯,有模有樣的,如果這個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說完給孩子一個微笑,指給孩子看。

看到孩子同樣的行為,兩位母親的反應卻截然相反。相信第一個孩子在短時間內再也不願意疊被子了,因為他擔心媽媽的責罵;而第二個孩子,相信他下次一定能把被子疊得整整齊齊。其實,差別就在父母的態度上,父母隻要給孩子一個鼓勵的話、手勢就可以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珍惜孩子的勞動成果,重視孩子的每次嚐試,以鼓勵表揚為主。如,孩子參加勞動了,不管結果如何,父母要給他一個微笑,擁抱一下或說聲“幹得不錯”,這些簡單的肯定都可以使孩子感到高興和自豪,體驗到勞動的愉快;當他做得不好時,父母也要善意地指正他的行為,並鼓勵他“沒關係,下次再來”。

建議五:別把勞動作為懲罰孩子的一種手段

把家務勞動作為懲罰孩子的一種手段,可能當時父母消氣了,但是隻會引發教育孩子的新問題,會讓孩子對勞動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

藍藍今年5歲,吃飯的時候總是弄得滿桌、滿地都是飯粒。每當這時,媽媽都會氣憤地說:“如果下次再這樣,就罰你擦桌子、擦地板。”可是,藍藍的這個毛病依舊沒有改。

一次,媽媽終於忍不住了,懲罰女兒擦桌子,而藍藍吞吞吐吐地對媽媽說:“媽媽,你是不是每天都犯錯?”媽媽很驚訝,問:“為什麼?”女兒回答:“因為你每天都擦地、擦桌子!”藍藍的話頓時讓媽媽不知所措。

藍藍幼稚的話不得不引起每位父母的深思,這樣真能讓孩子不再掉飯嗎?媽媽懲罰藍藍收拾飯桌,目的是為糾正她的壞習慣嗎?還是因為自己嫌麻煩,嫌棄孩子給自己帶來麻煩?

很多父母喜歡用洗碗、掃地來懲罰孩子,而父母應該認真反省:勞動懲罰真的能讓孩子勤勞起來嗎?能真正解決孩子懶惰的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這種做法隻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勞動。所以日常生活中,父母盡量不要以勞動懲罰孩子。

建議六:不要用金錢促使孩子勞動

用金錢促使孩子勞動,會加強孩子的金錢意識,削弱孩子的勞動觀念,所以切忌用金錢刺激孩子勞動。

10歲的莉莉平時很懶惰,吃完飯經常是抬起身就走人,根本沒有收拾餐桌的習慣。而莉莉的媽媽為了使莉莉變得勤勞起來,媽媽采用了一個“非常”方法,媽媽製訂了一張勞動——工資對照表,上麵清楚的標明每項勞動會賺取多少錢。原來,媽媽是想讓孩子通過勞動賺取零花錢,激起孩子的勞動意識。而莉莉對這個政策也是積極響應。

方法實施的前幾天,效果很明顯,莉莉搶著幹家裏的活,恐怕家務活被爸爸媽媽搶沒了。媽媽也是看在眼裏,美在心裏,為這個“偉大”的計劃感到自豪。

一天,媽媽發燒了,拖著疲憊的身體下班回到家,看見女兒正在玩電腦遊戲,於是,對她說:“莉莉,媽媽今天不舒服,能幫我燒點開水嗎?”沒想到女兒卻說:“不行,媽媽,我在玩遊戲呢?”媽媽繼續說:“難道今天不想賺錢了嗎?”女兒笑了笑,說:“今天我累了,不想賺了。”聽了女兒的話,媽媽欲哭無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