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三年,置稷州,以武功等五縣隸之。Ww W COM並在武功縣東部與始平接壤處(今武功縣長寧鄉)設扶風縣。貞觀元年,廢稷州,撤扶風縣,其地並入武功。
武元慶的封地就在武功縣,食邑的莊戶都在武功縣的最東邊,距離長安隻有七八十裏的路程,皇帝賞的一千畝永業田也在這邊。
武元慶到自己封地已經七八的時間,除了看看侯府的建造進度,主要的原因是他準備在皇帝賞的那一千畝田上種種大棚菜,不光是為了吃到新鮮蔬菜,還是為了增加西紅柿,辣椒,南瓜,土豆明年春耕時候的種子。
後世武元慶他們村裏的大棚都是用的長竹竿搭建棚頂骨架,用塑料薄膜覆蓋棚頂,好保溫外加透光使大棚裏的作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然後配以保溫性能好的稻草編織的厚草席草被來做夜間保溫。
可在古代是沒有塑料薄膜的,這點把武元慶給難住了,沒有塑料薄膜就沒辦法讓棚裏作物進行光合作用,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那些作物就不可能生長,那這大棚就建不起來。
好在後來武元慶想起來,初中上曆史課的時候有學到過是唐朝絲綢做的輕而薄,穿好幾層衣服都還能看到胸口的紅痣。
雖然武元慶穿越過來還沒有穿過那樣薄透的衣服,不過派人到市麵上才買了許多薄透的絲綢後,武元慶還是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比較適合理想的塑料薄膜替代物。雖然絲綢價格昂貴,不過對於武元慶來還算不上什麼。
而且絲綢價格再貴那也是隨時可以做出來的東西,但冬日裏的綠色蔬菜卻是太稀少的,除了溫湯監靠著溫泉地熱能種出來幾斤蔬菜供應皇家外,就連王公大臣都是見不上的,除非是立了功或者皇帝心情好的時候賞賜幾根。
解決了最大的問題,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大棚牆體自然用的土胚,身在黃土高原上,土坯那是最不缺最容易弄出來的建築材料。
都不需要什麼粘合材料,一塊塊平滑的土坯直接一層層往上壘就行。壘好前低後高的麵牆體後就是搭架,然後就是鋪設絲綢,草席這些。
武元慶還在大棚地下挖的有縱橫交錯的火道,弄得地暖,準備在氣溫過低的時候,在外邊的火塘燒火,然後給大棚裏邊增溫。
有錢有勢就是好,七八的時間,占地十幾畝的幾十座坐北朝南的溫室大棚就全部弄好了,裏邊的土壤也都翻整好施好了草木灰肥,武元慶在來的當就讓人漚的糞肥也都混合好土壤灑到了地裏邊。
土豆,南瓜等有的是直接就可以種,但西紅柿辣椒還有其他的一些蔬菜是需要先育苗的,就要等育出苗後才可以種。
土豆,南瓜,辣椒,西紅柿這幾種,武元慶沒敢全種下去,擔心萬一大棚沒弄好什麼都沒種出來那就慘了,他準備每種隻種一半的種子,以安全第一為先。
至於其他像什麼茄子大唐這時候叫昆侖紫瓜的,還有黃瓜,胡蘿卜,白菜,芥菜、菘菜之類的菜那就隨意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