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論排名的好壞(1 / 2)

初唐時代,也就是大唐剛建立十幾年的時候,這裏的人們是幸福的,無論官員還是想要成為官員的人亦或者孩子們。Ww WCOM

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沒有考試這一項讓人痛苦的事物。

秦朝以前,選拔官員用的是世卿世祿,後來用軍功,東周的時候是客卿食客到了漢代,用的是察舉製和征辟製,魏文帝的時候陳群搞出了九品中正製,按出身,品德來考核民間人才,這玩意可操作性很大,弊端明顯,造成了所謂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

到了唐朝李世民時期,坑爹的科舉製度基本形成確立,下英才進入吾轂,就是李世民看著魚貫而入的科舉進士進太極殿時出的感概。

科舉製度玩的是排名,好壞的排名,坑的是全下的莘莘學子。

但好在貞觀二年的時候,這一坑爹的措施李世民還沒有用出來。

也讓這些幸福的人們免除了考試成績差,被人比下去後那種失落丟人的感覺。

但武元慶可是從後世穿越而來,是應試教育下的產物,同樣是排名下的產物。

後世他從幼兒園一路衝到大學,尤其是高考之前的那近二十年的時間。從開始的半年考兩次,一次期中一次期末,到中考以前的三五考一次,一直扛到高考前的幾乎考試。

考完試總要排名次,到班級排,再大點的有年級排名,還有全鎮全縣排名。

每次考試排名的時候那絕對可以哀鴻遍野。

你考了多少分,排到了多少名,是前列還是中遊或者是末尾那是一清二楚的,完全特麼沒有一點點的**可言。

對學習好的或者壓根不在意分數的人這個到沒什麼,但對那些學習一般或者學習成績下滑,亦或者是要臉的好勝心強的人來,這種排名次如同扒光了衣服一樣讓人感到羞恥,難堪。

武元慶從下到大上學二十多年,那種感覺可是體驗過無數次的,好在絕大多數的時候他的成績很好,而且穩定。

但有過的幾次成績下滑,掉了一兩名的時候,也是覺得非常丟臉的,還要被老師點名。

所以,論起對排名的感受,武元慶這時候絕對是祖師爺級別的。

他弄出來的功德碑就像考試排名次一樣,那是把一個人的某一方麵拿出來和別人進行最直觀的對比。

這是把雙刃劍,一方麵能讓人感恩排在前邊的人,一方麵卻又能讓排在後邊的人遭到別人的恥笑鄙夷。

如果沒有武元慶捐的那五萬石糧食,亦或者後邊的人捐的糧食能稍稍符合一下他們的身份,這個功德碑對這些人來就是誇功炫耀的資本,但很可惜,武元慶捐的太多,這些人捐的太少了,這功德碑一旦製成呈現在百姓們麵前,除了武元慶,這些身家豐厚卻在蝗災麵前隻肯捐幾百石的人絕對會遭到所有人的唾罵鄙夷,絕對有永載史冊的機會,弄不好就是遺臭萬年的典範。

武元慶這個計策很惡心人,但卻是絕對的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