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為了避免突厥人潰散然後修養幾年卷土重來的情況生,所以他要麻痹敵人,讓敵人放鬆警惕,從而抓住機會一舉消滅。WwW COM然後這麼幹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消耗巨大的後勤保障問題。像我之前的,突厥人打敗了他們可以逃跑,然後遷徙到更加遙遠的北方或者往西,那麼如果那樣我大唐想要進一步消滅他們的有生力量是不是要繼續深入追擊呢,肯定是需要的,不然都不需要休養生息幾年,沒準我們才退兵,那些潰逃的突厥人就又聚集到一起然後重新回到他們原來的地盤上了。”
武元慶比劃了一下接著道:“而一旦我們想要深入追擊,尤其是深入到漠北,那麼巨大的後勤保障就是問題,北地苦寒,先保暖的衣物就需要耗費大量國庫,然後就是無數的糧草消耗。這次送糧你全程都參與的,應該知道糧草不是我們從長安拉了幾千車,這幾千車就全部是給軍隊用的。這幾千車裏光是路上的損耗就大了去了,一路上人吃馬嚼就要去掉十之七八,留給軍隊的頂多就是幾百車。”
程處默深有感觸的點頭,他以前從來不曾想過這些,以前的他覺得保護運糧隊這種事讓他來幹大材用屈才了,等真正運過糧才知道保護運糧隊不隻是保護它的安全,還要保護運糧隊能暢通的,無阻礙,快的送到目的地。
因為運糧隊的快慢不隻是關係到大軍能不能及時的得到補充,還關係到能不能減少路上的損耗,能早到一就能減少一的損耗。而這就是才是他這護送糧草的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到此武元慶還沒有完,見程處默表示明白,他又繼續往下:“這種路上的損耗隨著戰線的拉長,隨著我們運送的距離的增加也在增加。真正深入到漠北,我們拉一千車糧草沒準送到大軍手上的時候就隻剩下一百車不到了,甚至隻有幾十車了。而且為了保障十萬大軍在漠北塞外作戰,關內就需要百萬後勤人員連年累月奔波保障,戰線拉的越長,戰爭持續的越長,曠日持久下來這種消耗足以耗盡國家儲備,這種後勤保障足以拖垮我們大唐的經濟。而到那時候必然會引下騷動,甚至是大亂。”
到這武元慶舉了個例子:“漢武帝兵大漠,把匈奴人趕到了漠北再往北,可那是一場傾國之戰,最後戰爭雖然打贏了,但大漢朝的國力也幾乎消耗殆盡,漢武帝一下子就把前邊數代人積攢下來的底蘊一下子打光了,弄到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到後來漢武帝不得不在登泰山的時候下罪己詔“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下者,悉罷之!”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這個《輪台罪己詔》,曆史上的第一個罪己詔誕生的背景就是這樣的。”
“你知道的真多”程處默誇道。
這個馬屁多麼不合時宜,從武元慶狂翻的白眼就能看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