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再打一場(1 / 2)

武元慶沒把這事當回事,他覺得既然李世民已經定下了,就不可能改變,既然不可能改變對東突厥俘虜的處置策略,那就肯定不可能因為這事降罪於自己。WwWCOM

可他顯然看了這些人的決心,大大十幾個部族國家的使節聯合奏請要治武元慶的罪,一次奏請沒回複,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等第四次奏請的時候,朝中開始有人替他們話了。

而當先打頭陣的竟然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長孫無忌,這下是真出乎武元慶意料了。

長孫無忌不但打頭陣而且言辭激烈,斥責武元慶之前的提議嚴重破壞了大唐在周邊屬國的形象,影響了和屬國的關係,大唐的和平穩定都受到了威脅。

如果長此以往必然會使這些屬國和大唐離心離德,從而讓大唐被孤立,被抗拒,不利於大唐和平穩定的展。

長孫無忌打頭陣,溫彥博這個被武元慶臭罵過的中書令也不甘人後,緊跟著蹦了出來。

突厥俘虜分散安置的事宜進展的很不順利,那些俘虜抵觸情緒高漲,有不少還和唐軍生了衝突,流血死人頻頻生。

而且在押送到安置地的路上也屢有俘虜伺機逃脫,光是在關中就生了三起俘虜逃跑的事件,並且其中一起,俘虜還在逃竄過程中將一家現他的農戶滅門。

溫彥博雖然沒有明怎麼辦,但話到這他的意思其實已經很明顯,還是想要皇帝可以考慮一下他的建議,把突厥俘虜故地安置,全其部落,順其土俗。

然後一幫整之乎者也,空談仁義道德的名儒也開始幫腔。

像孔穎達就先一口氣的把孟子·公孫醜下的文章吟誦了一遍,然後治理下不能用強權,要靠仁義對外策略也同樣如此,要讓屬國,鄰國沐浴在大唐仁義和諧的春風裏。這樣才能讓屬國,鄰國親近大唐,濡慕大唐,真正把大唐看做可以依靠信賴的宗主國,皇帝的可汗之稱才能深入人心。

然後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下人都歸順他。這就是所謂的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還有大儒拿李家老祖宗老子李耳的道德經出來事,以兵治下,不道早已。從而來佐證他們的要用仁義,仁心來管理國家。

一幫子大儒你一句我一句的唾沫橫飛勸皇帝,你現在這樣搞是不行的,完全不得民心嘛。你得聽我們的,聽聖人的,用一顆仁義善良的心去對別人,對別國,這樣將心比心,他們也會用仁義善良來對咱們大唐。

如果你聽信了武元慶的,用強權,用暴力去對待別人,別人必然不會服氣,到時候肯定會邊患四起,讓大唐陷入四麵楚歌的地步。

雖然也有不少幫武元慶話的,尤其是武元慶他爹武士彠,吐沫直接吐溫彥博臉上了,但這次很明顯長孫無忌這些人是有備而來的,暗中搞串聯搞了很久,所以一時間和武元慶站在一邊的人竟然被他們給壓到了下風。

如果一個人李世民可以不在意,兩個人也能無視,但這麼多人李世民就不得不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