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舍裏聚集著幾個很有意思,或許可能未來會有命運糾葛的人,武元慶常去那裏逛逛,李義府和許敬宗,許敬宗和上官儀,這三個人的交集最有意思,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武元慶每次去都會到王玄策他們宿舍的緣故,反正許敬宗和這個宿舍裏的人關係都很不錯武元慶最喜歡靜靜的看著他們或淡然,或激動的談地,聊聊經史,朝政
除了經常到館舍,剩下的時間武元慶要麼到學堂給李泰他們上課,要麼到吏部逛逛
後世的高考那都是提前幾個月的時間就開始封閉起來出題的,但是在古代可不會這樣,出的早的十來半個月,出題晚的搞不好考試前幾才出好
這個當然和古代考試模式有關,也和考題的數量有關
不隋唐時代不完善的考試了,就到了明清時期,出題都是很隨性的,像童生試都是縣裏邊的縣令自主出題,很多時候都是現場想題目考題也不是出在卷子上,起來都沒有卷子,隻有答題紙
開考後,有兵卒或者吏搬著一個題板,上邊寫著考題挨個讓考生看,當然也會念出來給考生聽
鄉試也是如此,輪到到京師考的會試,往往才會有試卷,而試卷上的考題也往往隻會有一到兩個題,有填空之類的題也絕對少數
而殿試的時候,皇帝出題,更是隨意,有時候提前準備,有時候也和童生試一樣,皇帝臨時出題
哪裏會想武元慶沒穿越那會,不管什麼科目,填空,判斷,選擇,問答都會有一樣,從頭看到尾都要看半,更別做了
這樣隨意的出題在武元慶看來顯得很不正規,也顯得死板,而且出的題目太少,不能考察考生全麵掌握知識的情況,
武元慶向李世民稟報了這個問題,一番商議後,李世民把解決問題的任務交給了吏部,給了武元慶一個顧問的身份,讓他協助解決,適當增加出題量,增加考題的模式
不過就算增加也不能太多,不然不考卷上放不放的下的問題,關鍵考生用毛筆答起來就費盡費時
至於具體的考些什麼,那是武士彠這個主考官,還有其他幾個被任命為副主考官需要操心的
不過在明算科的出題問題上武元慶卻有很大的言權,因為他是其中一個出題官,還是負責出最後大題的
他跑吏部就是操心這些事的,到學堂則是敦促李泰他們學習,順便教新知識,也算是臨時抱佛腳,突擊學習了,不過武元慶還是有基本公平意識的,沒有泄露任何考試相關的消息,雖然就算泄露給這些人也不會影響最後考試的成績
忙碌或散淡,日子一過去,轉眼間就到了年關,連著兩年豐收,讓長安內外百姓的收入多了起來,百姓們手裏有了錢,也比往年舍得置辦年貨了,街市上來來往往的百姓手裏或多或少會拿著點新買的東西
就在各級官員都等著放假過年的時候,從遙遠的嶺南來了一位封疆大吏,雖大唐立國十多年了才第一次入朝覲見,但姍姍來遲也總歸是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