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元慶的稻穀,就是後世很有名的占城稻
當然雖然叫做占城稻,但實際上占城稻並不是占城特有的稻穀,也不是占城種的稻穀才叫占城稻它是中南半島那片普遍都有的稻穀
也就是後世的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所在的那片位置
之所以後世叫做占城稻,是因為這種稻穀是從占城傳到中國的占城稻傳入中國時間大約是在五代北宋年間
占城稻畝產非常的高,是難得的一種高產作物,而且還非常耐旱,適應性強,不會擇地而生,在多雨高溫的中南半島可以種,在嶺南,江南也可以種,在缺水少雨的北方同樣也可以種
再一個,占城稻成熟時間還短,它早熟,在中南半島自種至收僅五十餘日所以那裏的人饑荒受的真的是很少的
後世,中南半島某國的女總理曾經因為大米受到過指控,被當局下了巨額罰單
起因是因為什麼呢,是因為這個不算多大的國家是世界上第一大大米出口國一個不算大的國家卻是排名第一的大米出口國,無疑明這個國家大米產量是相當高的,不然成不了出口第一大米產量高也就是稻穀的畝產高,不然地方不大,稻穀產出也肯定高不了
然後大米產量高,自然價格也就高不了,起碼在國內肯定是供大於求的,大米價格不高,農民的收入就不高,所以這個女總理在位的時候一方麵為了提高農民的收入,同時也是鞏固她的執政基礎由政府出資以高出市價的一半價格從農民手裏收購大米,另一方麵她也打著囤積居奇的想法,試圖憑借國家作為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國的地位,壟斷國際大米市場,推高國際市場的大米價格,讓國家從中獲利
但是這兩點想法都沒有實現,因為其他幾個中南半島國家放開了對大米的出口限製,導致大米價格下降,國家這出收購把戲是賠錢了,還是巨賠然後把大米賣給國家的農民也沒得了好,因為國家收購大米並不是錢貨兩清,而是先收購,然後過一段時間在結算,可是由於大米價格下降,國家收購的大米不好賣,出口額大跌,導致沒有足夠的錢支付給農民,出現了大規模的拖欠,農民是怨聲載道
所以,女總理是兩麵不討好,農民農民恨她,是國家國家怨她,最後黯然下台,還被繼任者清算
話題有些扯遠了,這些呢就是想占城稻的確是非常高產的稻種,因為這些中南國家種的全是這種蹈,哪怕是後來不斷改良的,但也是因為本身的稻種可以才能不斷改良讓其產量更高,才能讓幾個中南半島國在後世壟斷國際上的大米出口,都可以通過限製出口來操縱出口價格
占城稻一引進中國,就得到了迅速的推廣,嶺南,江南,南方基本全種上了占城稻
據記載,宋真宗因江淮、兩浙地區遇旱少水,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多達三萬斛,分別在長江、淮河以及兩浙地區推廣,並命轉運使張貼榜文“……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不擇地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