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末的時候,高原上圍繞著跋布川的吐蕃大唐攻防戰終於落下了帷幕
鬆讚幹布陸續調來十多萬軍隊,幾乎把吐蕃剩餘的戰力調空全用在了跋布川,可經過兩個月左右的攻城也依然沒能從大唐手裏奪回祖地
然後鬆讚幹布認慫了,再次派了使節到大唐求和,當然和親是不敢再談了,能讓大唐盡快停戰就是最好的結果
要還有十幾萬軍隊呢,再打一打也不是不可以,而且作為遊牧民族往往都是以全民皆兵著稱的,雖然吐蕃現在剩餘的國土還不到以前的一般了,人口也是銳減,可再征召一二十萬的新兵也不是做不動,為何鬆讚幹布就認慫了呢?
因為在軍隊損失近半,剛剛成型的吐蕃帝國國土也減半,鬆讚幹布威信大減,不管是對軍隊還是對下邊各部族掌控都大不如從前的情況下,以前被鬆讚幹布強壓下的反叛過鬆讚幹布老爹的那些舊貴族又開始搞事情了
遠離鬆讚幹布控製中心邏些城的最西部,已經有三個舊貴族打起了造反叛亂的旗號,而其他地方的舊貴族也不少都蠢蠢欲動
而跋布川被唐軍占著,眼瞅著是拿不下來了,不但如此大唐還陸續從鬆州,從原吐穀渾方向有軍隊開拔到新占的吐蕃領土上
工布江達已有一萬多唐軍趕到且駐紮,康延川也有一萬人,江達,色達,等幾個重要的城池也都有五千左右大唐府兵駐守
國內有叛亂,大唐又持續增兵,看起來頗有種直接滅掉吐蕃,將整個高原納入大唐版圖的打算
這種情況下,鬆讚幹布想不認慫也不行,在認慫和被滅掉兩者之間選一個,傻子也知道選認慫了
於是本著不被滅掉,還有攘外必先安內的打算,鬆讚幹布再一次沒皮沒臉的找大唐求和了,他知道大唐不可能把跋布川讓出去,所以也不提要回祖地的要求,隻希望可以把讚普一係祖墳遷走就行
這個要求在大唐看來就是意思,所以直接同意,於是何談內容還和之前的差不多,隻不過大唐占領的土地又多了吐蕃四茹之一工布江達以及跋布川這一大片罷了
為了一個大唐的公主,損失了一多半的國土和兵力,關鍵,特麼公主還沒娶到手,估計鬆讚幹布午夜夢回的時候會哭醒,如果聽過已經在大唐流傳開的武元慶抄襲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的話,少不得涕淚橫流的哭號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不談和罷兵後的鬆讚幹布如何調轉頭收拾國內的叛亂,把視線轉回到大唐長安
打了半年,高原上終於停戰了
戰爭結束自然就該論功行賞,功勞是多大該怎麼賞都有定例,所以統計賞賜都很簡單,唯一比較難得就是對武元慶的封賞了
作為和牛進達一隊的監軍,首先趕到鬆州夜襲擊潰吐蕃二十萬大軍的,是他們這一隊,除了牛進達,就數武元慶功勞最大了,因為這是個開端,還因為光他們一路追殺就幹掉俘虜了六萬吐蕃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