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六章 政治手段(1 / 2)

大唐的武力是舉世無雙的,這一點毋庸置疑,自己不亂,旁的什麼敵人都不可能對大唐構成什麼威脅

大唐不但軍力強大,政治上的鬥爭手段也不是別人可以比得了的

九月的時候大唐就給有些膨脹的薛延陀人好好上了一課

自從東突厥被滅後,廣袤的草原就成了大唐的放牧場,牲畜,羊毛供應基地

占領的草原已經足夠大了,供給也能滿足大唐的需要,所以大唐的軍力在草原上布置的並不多,然後大唐占領地內的草原人武力基本是被剝奪了

家裏的刀,弓箭等兵器都有記錄,不能多出朝廷公文裏規定的數量,並且每個部落的規模,草場都進行劃分,大的部落全被打散成部落,然後分開安置

並且如果部落人口增加的超出一定限額,還需繼續分割打散

這樣就最大限度的保證這些草原人沒有足夠的實力來威脅到大唐當然不隻是這樣製衡措施

恩威並重中原王朝別統治者,但凡讀點書的都懂這個道理

大唐君臣不但懂,而且是這麼做的,雖然把草原定義成原材料的養殖供應基地,但大唐卻沒有過分剝削草原上的牧民

大唐是把牧民當成真正自己的子民來對待,而不是可以隨意掠奪的奴役對象

牧民享受到的權利和大唐百姓是一樣的,賦稅什麼全是如此,當然權利一樣,該盡的義務也是一樣,比如要遵守大唐的府兵製,符合條件的必須接受征召,以及輪換駐守地方

管轄他們的軍府,按照距離遠近,有朔州,雲中,夏州等等以前的邊關重鎮軍府所屬,進了軍府後都是被打散,不會讓他們出現按照部落,族群拉幫結派的可能

這樣的做法一來給這些人傳輸一種我們大家都是一樣的,沒有因為我們牧民的身份就被區別對待的心裏暗示,讓他們對大唐能夠產生真正的歸屬感二來也能進一步降低草原牧民的戰鬥力

畢竟被征調的府兵都是身體強健,或者起碼是最厲害那部分人裏的,他們被征調,離開家鄉一走起碼就是好幾個月,甚至一年

然後再次輪換,他們回去,又會有別的人被抽調走

假設一個部落青壯年是一千人,因為府兵輪換征調,每次抽調兩百人的話,那這個部落真正意義的青壯年就隻有八百,時常少兩百人,戰鬥力必然也就少了很大一截的

整個算下來,就是相當於草原上的戰鬥力被去掉了兩成

不但增加了草原牧民的歸屬感,還增加了大唐軍隊的人數,實力,外加順便削弱了草原上牧民的實力,一舉三得的事情就一個府兵征調的命令就達成了

但草原上實力不強也不是光有好處,壞處也不少,那就是另一個草原國家薛延陀總是不停覬覦著鄰居的土地,牛羊以及女人

被大唐占領的草原上,因為養殖的牛羊馬,以及產出的羊毛等都銷往大唐腹地,牧民這幾年生活水平是節節攀升,可是他們的武力卻不強盛

而薛延陀相反,自從大唐和東突厥開戰的時候,薛延陀趁火打劫,搶奪大唐的勝利果實,被大唐狠狠教訓了一頓,把吃到嘴裏的都吐出來以後,薛延陀就對大唐是懷恨在心

以前草原上是東突厥最強大,薛延陀是弟,等東突厥被滅後,薛延陀就由弟變成了可以掌控自己命運的國家,而且有被大唐皇帝冊封,所以還是名正言順的,可以吸引其他部族來投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