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突發狀況(1 / 2)

"陛下,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臣還請陛下慎行!“房玄齡躬身表達自己的意見

“陛下,國雖大好戰必亡,遠有漢武舊事,近有前隋三征高句麗的慘痛教訓,臣還請陛下能體恤百姓疾苦,不要擅起邊釁“魏征一開口就氣氛就不對了,皇帝是漢武帝窮兵黷武就算了,還拿皇帝比隋煬帝這個嶽父大人,這是皇帝的逆鱗,最不喜歡聽的就是這樣的類比了好不好但老魏膽子一向大,管你愛不愛聽我就

“陛下,請三思去年侯君集才把西域攻滅,今年就又對高句麗,新羅,百濟動兵,恐怕會讓其他藩屬國驚懼,且還有十萬大軍在西域駐紮,如果對遼東動兵,必使國中空虛,恐受到薛延陀等惡狼之輩乘虛攻擊“杜如晦也反對

“陛下“

接著長孫無忌,蕭瑀等一個個大臣全以陛下開頭,然後都是長篇大論闡述一下動兵的壞處,請求皇帝能熄滅攻打遼東三國的想法

文官們幾乎全是反對的,這很正常,他們讀的就是聖賢書,要麼是老子的無為,要麼是孔子的德,禮,要麼是孟子的仁愛,要麼是墨子的兼愛非攻等等

大唐的大臣們可不是隻尊儒家的,這是一個真正的博愛,融合的朝代,其實就隋朝之前也都是

雖然漢武帝搞了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在唐以前儒家也隻是勢大,但還沒到了全員尊崇的地步

儒家真正的一家獨大那要到了宋朝,明朝是鼎盛時期

在大唐,那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各學術流派都有的,不從在獨尊哪家

但不管是哪家,古代聖賢都提倡和平,最好不打仗,論述打仗壞處的聖賢文章話語那是比比皆是

沒看兵家的孫子都了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打仗這樣的事情要特別認真的考慮對待

所以文官就沒幾個是不反對打仗的,隻要不是必須的,非必要的戰爭,文官們幾乎一水的反對

但將軍們是隻要有仗打,那就沒有反對的道理,特別是大唐初年這麼多牛逼的將軍,沒有哪個是畏戰的,一聽皇帝想打仗,那是嗷嗷叫著支持

文官,武將又對上了

不過,文官,武將對不對上影響不了皇帝,皇帝近年來對打仗那是隻要一下了決心就不會以別人的反對而轉變

“眾卿不必多言,朕決心已定,即日起整兵備戰,,調並州大都督府長史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江夏郡王禮部尚書李道宗任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十萬進攻高句麗,另著洛州都督太子詹事張亮任滄海道行軍大總管率領水師從海上進兵,和新羅聯合攻打百濟,高句麗“

李世民一串命令發出,眾大臣發現行軍大總管的人選竟然全是要從各地調遣的,而次一級的行軍總管則是契苾何力,牛進達等將軍

幾位軍方大佬很不甘心,他們就在麵前,怎麼讓別人給摘了桃子了但他們也沒辦法,看皇帝調的這幾個都是資曆不比他們差的,關鍵都是受封藩王領地的都督或者長史,特別是李績,是晉王李治封地的大都督府長史,大都督則是李治擔任的,不得不讓人覺得皇帝這是在擔心封出去的兒子會和軍中大將太親密了,所以讓他們分開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