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大唐隻是與新羅支持的高句麗複興勢力作戰,並沒有和多年的盟國新羅直接宣戰。但到了674年,唐高宗與新羅文武王徹底決裂,扶植文武王的弟弟金仁問為新羅君主,並派劉仁軌領兵攻打新羅。在對吐蕃戰敗後一度除名的唐朝名將薛仁貴被唐高宗任命為為雞林道總管,負責羈縻百濟的熊津都督府,675年二月,劉仁軌在阿達城之戰、七重城之戰大敗新羅軍後,金法敏為保持既得利益,避免覆滅厄運,即已派使入唐謝罪。
675年,李謹行率領投靠唐朝的靺鞨人攻打新羅石峴城、赤木城、買肖城三戰皆捷。,4月,唐朝又遣兵來援,新羅便退保白城。此時高句麗遺臣劍牟岑率眾反唐,唐高宗以高侃為東州道行軍總管,李謹行為燕山道行軍總管發兵來討伐。
經過多年的戰爭,新羅已經比較疲憊了。在劉仁軌主力回國的情況下,新羅以全國之力,仍不能徹底擊退李謹行和薛仁貴的留守唐軍。金法敏可能已經意識到通過戰爭無法使唐軍退出朝鮮半島,因此,在買肖城之戰後,派出使者,向唐朝進貢並且謝罪。
打不過就認輸謝罪,新羅人是知道大唐人大度好話,容易原諒人,所以玩這套玩的很溜.
而大唐也因為戰略重心已經轉移到了西線,吐蕃成為其主要對手,劉仁軌、薛仁貴、李謹行等東征主帥全部調到西部防備吐蕃。大唐很難再派出主力大軍東討新羅,用偏師經略的辦法是不能製服新羅的.因此,麵對新羅的謝罪請求,唐朝也就接受了.
畢竟,比起吐蕃來,比起西疆來,棒子就無足輕重的多了,所以當屁一樣把它放了,反正還是大唐的藩屬國,本來大唐也就看不上,沒就沒了吧.
但是,戰爭並沒有就此停歇.
新羅是白眼狼,是蛇,不把想吃的吃到嘴裏它是不死心的,哪怕表麵認輸也是騙人的,中國人總是善良的也是善忘的,總是記不住這點.
676年,薛仁貴領兵渡過黃海支援熊津都督府,與新羅在所夫裏州伎伐浦交鋒,雙方又打了一仗.接著因為吐蕃的問題,西北的問題,大唐再次籌兵,並且主動後撤,將安東都護府從平壤遷至遼東故城,熊津都督府被從泗沘遷至建安故城.
安東都護府的治所撤出平壤後,唐朝又在平壤設置安東都督府維持其對高句麗故地的統治。
到這時候,新羅算是完成了自己的野心,把百濟故地和高句麗在大同江以南的故地全吃到了自己的嘴裏.
大唐打下高句麗,百濟,占了半島差不多七八年,然後轉眼新羅就和大唐翻臉,然後占了七八年的時間就被新羅趁著大唐注意力轉向西北應對吐蕃無暇他顧的時候給搶了勝利的果實.
但那曆史上發生的事情,而且那時候新羅還存在的,屬於獨立的國家的.
但是現在整個半島,無論高句麗,百濟還是新羅全被大唐給滅掉了,軍隊也都滅了,打散了.
而同時,無論北部,南部還是西部都沒有敢炸刺的敵人,武元慶不覺得沒有外敵環伺的大唐會被半島上那些三國餘孽那一撮,造反都隻能拉起幾百人的跳蚤給掀翻.
有蘇定方這位名將坐鎮,還有五千精銳兵馬在,哪怕程處默他們都留在齊州而不是跑回萊州,劉仁軌劉仁願兩個也不回水師,哪怕水師都不忘遼東以及半島巡視,武元慶也不覺得半島上能有什麼問題發生,而蘇定方解決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