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改善孩子的不良性格(1)(1 / 3)

父母要知道,每個孩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孩子身上的性格缺點是可以改善的。作為父母,要善於分析孩子的性格特征,有針對性地調整改進家庭教育方法,用一種保護的、合理的、民主的、鼓勵的和寬厚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用熱情和期望去塑造孩子的良好性格。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父母箴言

未來社會競爭需要的是,能在合理的要求下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的人,而不是唯命是從、沒有判斷能力的“機器”。要讓孩子聽話,不是讓孩子變得順從、沒主見,而是要孩子聽得進父母的勸告,盡快適應社會。

人的一切實踐活動都離不開“聽”,“聽”是孩子直接獲取信息的最為重要的實踐能力。然而有很多孩子卻聽不進父母的話,讓父母很是頭疼。當孩子對你的話充耳不聞的時候,你該怎麼辦?怎麼樣才能使你的孩子豎起耳朵聽到你所說的每一句話呢?

孩子好像總聽不到父母的話。其實,他們並不是沒把父母的話當回事,也不是故意想惹父母生氣,隻是不能和父母一樣有緊迫感而已。他們在按照自己時間表上的節律生活,而父母則往往要求他們按照成年人時間表上的節律做事。

孩子們到底是怎麼了?為什麼總也聽不進父母所謂的“老人言”呢?

五六歲的孩子聽不見父母對他說的話,多數情況下是因為他正在專注地做自己的事情,太投入了。這時,孩子比小時候的興趣範圍更加廣泛、程度更加強烈、注意力維持的時間也更長了,聽到招呼他們很難馬上停下手裏正在做的事情。

有時,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看到孩子在幼兒園裏能夠集中精力聽老師講話,就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在家裏也同樣能夠做到。而事實上,孩子一回到家,立即就會變得很放鬆,他覺得在家沒有必要像在學校一樣精神緊張。有時候,孩子行為懶散,注意力不集中,正是他感覺自己具有控製能力的一種體現,他想通過不理睬的方式告訴你:“我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我想做的時候再去做。”當然,在孩子累了、餓了、發脾氣的時候,他也不會聽從父母的要求。父母應該體諒孩子的情緒,給孩子機會讓他放鬆下來。

令父母生氣的是,有時父母越責備孩子對自己的話不理不睬,他就越聽不見。其實,如果父母能換位思考一下,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也就可以理解了。

做媽媽的可以設想一下,當你正在專心觀看一個電視節目的時候,孩子的爸爸打斷你說:“把電視關了吧。該做飯了。”你當時可能並不會立即做出任何行為反應,對方覺得你對他的話聽而不聞,很可能就會生氣,口氣也會變得不耐煩:“你現在就該做飯了。如果你5分鍾之內還不去做飯,那我明天晚上就不和你去看電影了。”聽了這些話,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你會乖乖地順從嗎?很多人非但不會立即去做,反而會鬧情緒故意拖延。脾氣暴躁的甚至會和孩子的爸爸吵起來:“你憑什麼指使我,威脅我?!”這是因為,你覺得你們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

回過頭來想想,當孩子正在專心致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你卻要求孩子去做別的事情時,孩子是否也會有和你一樣的想法?當然會有。孩子雖不會覺得他和你是完全平等的,也知道你是要他去做自己該做的事,但他仍然會抱怨:“媽媽真煩,總是指使別人做事!”

所以,要想使孩子聽話,不尊重孩子,不了解孩子,不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替孩子考慮是不行的。那麼,具體來說,父母應怎樣讓孩子更聽話呢?

1.告訴孩子為什麼要讓他這麼做

上幼兒園的孩子就已經懂得做一些事情的理由了,也會思考如果他不做,或不按時做,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當你要求孩子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最好先告訴他你為什麼要他這麼做。比如,孩子該洗澡了,你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他現在不能馬上去洗澡,過一會兒就沒有時間看書和聽故事了。再比如,為了讓孩子明白為什麼他必須準時到幼兒園,你可以告訴他:“老師希望你們都能按時到幼兒園,這樣誰都不會錯過連續故事的下一集了。如果你遲到了,我上班也會遲到。”

2.避免一下子對孩子提出多個要求

生活中,很多父母經常一下子對孩子提出多個要求,而且語速很快。比如,有的父母會這樣要求孩子:“該休息了,先把玩具收好,然後去刷牙、洗手、洗臉。別忘了換上睡衣再上床。記著關燈。”孩子往往很難記住所有的要求。所以,父母首先要使自己的要求簡單化,提出要求後還要等30秒鍾,看看孩子是否有回應,如果沒有就再重複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