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誰來破解IBM轉型迷局?(1 / 3)

誰來破解IBM轉型迷局?

特別關注

作者:陳翔

IBM,20年來再次站在十字路口。

隨著它連續10個季度沒有達到華爾街的預期,硬件、軟件、服務三大主營業務相繼出現縮水,所有人都意識到IBM又將麵臨轉型,但將轉向何方?20年前,郭士納曾經引領IBM向高價值服務轉型,從而挽救了瀕臨解體的IBM,但在新的時代誰來破解IBM的轉型迷局?

不可否認,作為IT風向標,IBM曾經是無數企業效仿的對象,它提出的每一個理念似乎都能引領下一個市場熱點。但正因為如此,IBM的轉型之道也同樣沒有前例可資借鑒。也就是說,真的很不幸,IBM隻能靠自己。而這一重任就落到了IBM百年曆史上首位女性董事長、總裁兼CEO羅睿蘭的肩上,和她一同麵對這一方麵的還有IBM全球40萬員工。

“每一代IBM人都有機會和責任去重塑我們的企業,這是屬於我們的時代。”羅睿蘭已經向全體IBM員工發出了深情召喚。也許你正在為羅睿蘭捏著一把汗,但在她看來這一重任既是責任更是機會。

那麼,IBM要如何轉型?

大膽地放棄

就在10月底IBM新一季財報出台之際,羅睿蘭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果斷放棄前任彭明盛在2010年製定的五年財務規劃——到2015年IBM每股收益達到20美元(預估今年每股收益18美元)。為什麼?

這是一個巨變的時代,而站在風口浪尖的絕對是IBM。它因為曾經的端到端方案和服務能力,而首當其衝在各個領域都直麵新的挑戰。端到端曾經讓IBM獲得了更高的利潤,但這個巨變時代的本質就是長尾效應改變遊戲規則。

而IBM擅長的是典型的精英式高價值服務,畢竟它支撐著全球90%的銀行、80%的航空公司、70%的企業數據。尤其在顛覆傳統IT商業模式的雲計算趨勢下,長尾不再代表低價值,而是新的商業機會,也就是說“逆襲”已經成為這個巨變時代的常態。雲計算來了,企業正在減少直接購買產品的預算,它們更看重的是業務的能力和實施的結果;大數據到了,企業仍舊關注數據的分析,但是也在乎更為廣泛的客戶數據來源;移動和社交同樣襲來,B2B已經不足以滿足企業新的需求,B2C2B的商業模式倒逼IBM去了解“客戶的客戶”。從大數據角度看,“客戶的客戶”未來也許不僅僅是普通的消費者,還可能是物聯網時代各式各樣的設備。

可見,長尾效應也是 “圍牆垮塌”的始作俑者,它讓井水不犯河水的不同市場因為數據而融合,你看消費市場和企業市場之間的隔牆已經被推倒;它讓原本沒有競爭關係的企業在新的領域展開競爭,零售商亞馬遜搶占雲計算先機就是最好的例證;它還讓原本毫不相關的企業展開新的合作,比如近日IBM和蘋果的“雲+端”合作就備受關注。

就是這樣一個混沌的時代。

現在可以輕鬆得出結論:身處這個時代,IBM舊有的財務目標早已不合時宜。但真正能坦然麵對投資者放棄這個目標卻不可能輕鬆。作為一個在IBM工作超過30年的“深藍”,羅睿蘭經曆過IBM曆史上形形色色的轉型和重塑,還曾經主導了IBM向服務轉型的卡位之作——收購普華永道。她的勇氣和魄力是有目共睹的:放棄曾經的財務目標,集中力量開始新的戰略轉型。

擁抱一個新世界

從今年IBM的係列巨變來看,羅睿蘭的果敢加速了IBM的自我重塑: 20億美元收購公有雲企業Softlayer,12億美元興建全球40個雲數據中心,10億美元投資PaaS平台BlueMix研發,10億美元組建新的沃森集團,23億美元將x86服務器業務賣給聯想,倒貼15億美元將芯片製造業務賣給GobalFoundries,30億美元投資新型芯片的研發……短短十幾個月的時間,IBM內部就完成了超過100億美元的並購重組,並在今年3月提出了新的發展方向CAMS(雲、大數據、移動、社交),這被外界普遍看作是IBM的轉型戰略。

但對於羅睿蘭來說,內部重塑還遠遠不夠。因為與郭士納時代不同的是,整個產業正在發生巨變。兩種商業模式的對撞,需要IBM變革企業基因,這意味著羅睿蘭還必須將IBM的命運與新的時代緊緊相連。

據悉,僅僅到任幾個星期後,她就率領17名高級副總裁從IBM總部紐約飛赴創新的源泉——矽穀,這在IBM百年曆史上是史無前例的。為什麼她格外在乎這些創新型企業?或許她早已發現,正是它們專注於長尾市場,正是它們在“推倒圍牆”。IBM的轉型成敗與它們息息相關,IBM隻有順應時代的巨變,快速滲透長尾市場,CAMS才能獲得新的生命力。在羅睿蘭的積極推動下,蘋果、微軟、Twitter、騰訊、SAP……在今年下半年都相繼與IBM結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組成了一個IBM曆史上從未有過的新型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