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玉須慧眼
不給任何借口
找借口,是人類的基本習慣之一,其實也是失敗者的心理安慰。而大千世界,也真的是但凡什麼做不好的事都能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
西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在烏江自刎,死前仰天長嘯:“此天之亡我也,非戰之罪。”意思是說,是天要亡我項羽,不是我指揮打仗不如劉邦啊……
確實,這個世界上有不少人的肩膀是斜的,他們不願承擔一點責任,尤其是失敗的責任。而美國西點軍校建校200多年來,一直將“沒有任何借口”作為最重要的行為準則,這是西點軍校傳授給每一位新生的第一個理念。軍校學生回答長官問題,隻能說四句話:“是,長官!”“不是,長官!”“我不明白,長官!”和“沒問題,長官!”借口是不能被容忍的。無論什麼情況下,士兵都要承擔責任。
西點軍校正是以此為切入點,培養第一流的軍人。因為戰場上永遠隻有第一,沒有第二。
記得當年本人在軍隊服役,無論是操課、開會還是集體活動,也無論是誰遲到,報告詞一律是:“報告:××遲到。”也就是說,在軍中,遲到就是遲到,沒有任何借口,也沒人有興趣聽你解釋之所以遲到的原因。
然而,自從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管理學家麥格雷戈在《企業中的人性麵》一文中首次提出Y理論後,又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方式。
麥格雷戈指出,由於傳統管理方式的缺陷和行為科學的發展,傳統的X理論已經麵臨了新的挑戰。X理論認為員工天生具有惰性,隻有依靠強製性措施,才能迫使其完成工作任務。
麥格雷戈認為,X理論已被證明是建立在錯誤的人性假設基礎之上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更科學的人性假設。這種假設認為人生性並非懶惰且不可信任,如果組織給予積極誘導和激勵,並提供必要的條件,成員將渴望發揮其才智;人在正常條件下能學會承擔責任,並能主動要求承擔責任,具有相當高的創造力、想象力和解決工作中問題的能動性。這就是著名的Y理論。
顯而易見,管理學中的Y理論比X理論更能體現人文關懷,更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就要求管理者實現從“沒有任何借口”到“不給任何借口”的過渡。
沒有任何借口,更多的是針對被管理者而言。作為被管理者,應該做到不推卸責任,不文過飾非,不怨天尤人。
不給任何借口,主要是針對管理者而言。作為管理者,應該按照目標管理的要求,做到權責明確,而且相互對稱。既要馬兒跑得好,就要給馬兒喂飽草,盡可能滿足員工為實現目標所需要的各種條件與合理要求。
如果說“沒有任何借口”更多的是一種口號,一種精神激勵,那麼,“不給任何借口”就是一種領導藝術,一種方法論。
錯
位
之
錯
錯位之錯
所謂錯位,就是沒有將人、物或者事情擺對位置。比如派韓信管後勤,令蕭何當先鋒。抑或讓張飛耍大刀,要關羽舞長矛,這就叫錯位。
人力資源管理的最高原則,是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然而,由於我們的人才選拔製度長期存在錯位現象,所以選拔出來的人才越來越不像人才。
其一,選拔思想之錯位。在人才選拔中,到底是選什麼人重要,還是怎麼選人重要?凡是思維正常的人,都知道前者比後者重要。因為這兩者之間實質上是內容與形式的辯證關係問題,內容決定形式,形式隻是對內容有反作用。
而長期以來,人才選拔工作卻是重形式,輕內容。隻注重選拔形式的公平性,而忽視了實質上的需求。搞什麼“崗位麵前人人平等,分數麵前人人平等”。結果,“高分低能”、“會考不會幹”的現象比比皆是。
其二是選拔對象之錯位。古人尚知“鳳無司晨之善,麟乏警夜之功”;“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自卒伍”。意思是選拔人才時,被選拔的對象應具備一定的基礎能力和實踐經驗。但我國的公務員考試錄用卻長期是以應屆畢業生為主要選拔對象,這對於幹部隊伍的素質基礎也是有很大隱患的。
回憶起在1979年初對越自衛反擊戰後,軍隊選拔基層幹部就出現過偏差。當時規定凡提拔基層幹部,都必須是經考試讀過軍校的畢業生才具備資格。
1986年冬季征兵時,我時任某軍分區組保辦主任。在郊縣指導送兵環節的工作時,有一支部隊負責接150名新兵,卻隻派來了1名代理排長(老班長)接兵。我們原以為他單槍匹馬帶這麼多未經訓練的年輕人有困難,但他根本不用找當地麻煩就順利把新兵接走了。而當時另一支部隊是負責接130名新兵,派出了1名副連長、1名副指導員、1名排長共3名接兵幹部。那天上午,送兵的當地軍政領導和人民群眾都等老半天了,這個臨時新兵連還沒集合起來。最後,還是我帶了一名幹部幫他們集合隊伍、組織登車的。一問才知,他們3人全是應屆高中生考上軍隊院校(初級步校),畢業後提的幹,沒有當兵帶兵的經驗。我當時就嚴厲批評他們,帶兵打仗,言必稱克勞塞維茨、巴頓是沒有用的。
後來,我結合這兩件事例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廣州軍區內部刊物上,對直接從高中畢業生中錄取指揮院校學生,並作為培養基層軍政指揮員的唯一途徑表示質疑(雖然我當時早已從南京陸軍指揮學院畢業)。
後來,在全軍上下的強烈要求下,選拔初級指揮軍官製度進行了改革,改為從優秀班長中錄取軍校學員,畢業後擔任初級指揮軍官。
現在的公務員考試錄用雖然已逐步要求具有實際工作經驗,但過於籠統,缺乏針對性。俗話說得好:“與其努力訓練一頭熊來摘桃子,倒不如設法找一隻猴子來摘桃子。”選好對象比訓好對象更為重要,這是不言而喻的。
選拔人才更是不分類別,一刀切。西方國家早已實行政務官與事務官(公務員)分類管理,按崗按需選人配人。政務官流動頻繁,能上能下;事務官長期穩定,恪守本職。而我國到目前為止還是政、事不分,首長級公務員隻上不下(除非犯了嚴重錯誤),普通公務員就容易出現見異思遷的傾向。業務素質的不穩定,必然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從而又紛紛要求增加工作人員。這也是精簡整編難以落到實處的一個主要原因。難怪有人這樣描述各部委人員的龐大隊伍:“廳級幹部一走廊,處級幹部一禮堂,科級幹部一操場。”
曆史充分證明,選拔對象錯位的後果是很嚴重的。如宋朝起實行文官製度,武將也由文官擔任。大文豪蘇東坡、紀曉嵐都當過國防部長(兵部尚書);寧波“天一閣”的主人範欽乃是一介書生,從根據曆史記載為其塑的像就可看出,手無縛雞之力,居然也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兵部右侍郎)。
雖然他們也能寫出錚錚鐵骨的詩詞歌賦,如蘇東坡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但要操家夥真刀真槍地玩命,就不是那麼回事了。一個“烏台詩案”,就讓蘇東坡嚇得尿了褲子,你說他如何統兵打仗?可以說,中國之所以漸成積弱之國,與文官治軍,逐步喪失尚武精神有莫大幹係。
其三是選拔形式之錯位。亦即“逢進必考,逢升必競”。就是說,凡進入公務員隊伍都要參加國家“公考”;凡是提升領導職務者都要參加競聘。
清朝詩人龔自珍曾呼籲“不拘一格降人才”,但事實上我國自古以來選拔人才的途徑並非是“獨木橋”。在先秦時期,商鞅變法就建立了軍功爵祿製度,將軍功的大小與封官授爵結合起來。結果極大地調動了國民建功立業的積極性,使秦國“兵動而地廣,民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戰國策·秦策》)。
兩漢時期選拔人才的途徑主要有“征辟”和“察舉”兩種。征辟是由皇帝或官府直接聘請名士為官,一經征辟,無須考核即被授予官職。察舉製又稱“舉孝廉”,主要是通過地方官的考察、推薦,將本地一些德才兼備的人才報請朝廷直接任用或經考核後任用。
至隋朝科舉製度建立後的多個朝代,也並非凡官皆考。如隋唐時期除科舉考試製度外,還有門蔭製度(類似於世襲製),並通過薦舉、征召、武功、伎術、辟署、上書拜官等不同方式選拔不同類型的人才。
明朝實行薦舉、科舉、學校“三途並舉”的措施選拔人才。明初僅應天府(今南京市)各州縣就有1400多名鄉紳和普通農民被薦入官。清朝也實行科舉與薦舉並行的選官製度,如康熙九年(1670年)頒詔諭示天下,要求地方官“舉才品優長、山林隱逸之人”。乾隆八年(1743年),詔令大學士們薦舉有才華能力的文人學者,出任各省知府;乾隆十四年(1749年),又令副部長以上官員薦舉能任三品京官者,部長以上官員薦舉能任副部長者。(“侍郎以上舉能任三品京堂者,尚書以上舉能任侍郎者。”《清史稿》卷109《選舉誌四》)
而現在卻成了“華山一條路”,入仕為官全靠考試功夫。本人在一篇文章中說過:已經在中國延續千年的八股教育科舉製度是中國最大的悲哀。現在公務員招聘考試製度設計越來越複雜,筆試題量越來越大,難度越來越高。即使對隻有高中學曆的前韓國總統盧武鉉實行資格開放,他也過不了複雜的考試關。麵試搞什麼“無領導小組討論”,“結構化麵試”題型,還有精細得不能再精細的評分標準,結果是用人單位的選擇範圍越來越小。而且想僅憑一次麵試就可以選拔到優秀人才,就等於以為單靠一次相親就可選到如意伴侶一樣,純屬白日做夢。
賀龍元帥的女兒賀捷生在《為了孩子的歡笑》一文中,曾這樣寫述她的父親:“他從一個貧苦的農家子弟,到走出大山,經商,當兵,最後指揮著千軍萬馬。經曆過多少次生死關頭,克服過多少艱難險阻。哪個學校能教會他躲避密集的子彈?哪個老師能告訴他在緊急關頭往哪裏走?父親說:社會是大學,實踐出真知。”
真的希望那些熱衷於考試招聘製度設計的大師們醒醒吧,舊中國科舉製度的路是真的走不下去了,錯位不應繼續再錯!
0
0
斷
章
取
義
不
可
取
斷章取義不可取
甲:“老而不死是為賊”是罵人的話嗎?
乙:是的。
甲:是孔子罵人的話嗎?
乙:對,是孔子的罵人名句之一。
甲:孔子不是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嗎?他這麼尊敬老人,又怎麼會咒罵老人呢?
乙:如果斷章取義地拿出這麼一句話,確實是有辱聖名……
作家小寶還出過一本《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書,其實這是一本書評集,信息量很大,取此書名無非也是為了吸引眼球罷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出自《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一個名叫原壤的人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見麵就罵他:“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做什麼可說的事。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聖人也罵人,不足為奇。孔子還罵過他的學生宰予是“朽木不可雕也”,而罵那些首先使用陪葬俑的人就更狠了:“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連斷子絕孫的話都罵了,還有什麼罵不出口的?
不過,大家從上文的敘述中可以看出,孔子的“老而不死是為賊”,是針對原壤說的,並非指廣大老人階層。
原壤應是孔子的老相識,甚至可能曾經是老朋友。他到底有哪些劣跡能讓孔聖人如此生氣,史料上極少記載。但從《禮記·檀弓下》記有的一則,可看出原壤確實是個不懂禮儀、不知規矩的東西。
原壤母親去世的時候,孔子幫他清洗棺木。原壤竟咚咚咚地敲擊著棺木說:“我很久沒唱歌抒懷了。”於是唱道:“斑白的狸貓之首,牽著你柔軟的手。”你說這樣的一個家夥,孔子罵他兩句不是很正常嗎!?
孔夫子長期以來被人冤屈的還有一句話,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被解釋為:統治者對於人民群眾,隻需要驅使他們去做事就可以了,不用讓他們明白為什麼要做。
這句話,成了孔子教唆統治階級實行愚民政策的罪證。其實,全句是這樣的,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秦伯》)意思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國民教育的基礎,如果哪裏的人民掌握好了,就可以盡量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哪裏的人民還沒有掌握,就要想辦法讓他們知道和掌握這些東西。
由於在春秋時代,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後人在“斷句”的時候,為了迎合統治者的需要,把髒水潑到了孔子身上,你說孔子冤不冤。
還有,勸學本來是件好事情。但如果隻知學習而不勤於思考,就會成為書呆子。可歎的是常常有人斷章取義,如學校、書店、圖書館等場所通常都可見莊子的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好像是莊子在激勵大家珍惜光陰,抓緊時間學習。而實際上後麵還有一句話:“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的本意是教育大家要有針對性地學習,做到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