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民族團結花兒紅
第八章民族團結花兒紅
維吾爾族有句諺語說:事成於和睦,力生於團結。
民族團結,始終是新疆發展進步的基石。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曆史和現實深刻昭示國人:團結統一,是各族人民之福;分裂動亂,是各族人民之禍。
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是國家最高利益所在,也是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民族團結,對於新疆的各族群眾來說,就像陽光和空氣一樣,誰都離不開。
維護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始終是新疆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縱觀新疆的曆史,哪個時代各民族和睦相處、交流合作,這片土地就繁榮昌盛;而每當民族之間隔絕交通、互相敵視,這片土地便滿目瘡痍、黯淡無光。可以說,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各民族情同手足,休戚與共,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
新疆發展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需要彙聚各民族的磅礴之力,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民族團結,需要“從我做起”,需要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
作為新時代的援疆人,同樣如是。
使命,需要援疆人傾注真情,需要無私奉獻,爭當民族團結的表率。
● 從手拉手到心連心
理想,凝聚力量;團結,開創未來。
在曆史的千錘百煉中,中國各民族共禦外敵,血肉相連,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雜居小聚居、共生互補。
新疆,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
數千年來,在新疆天山南北遼闊的土地上,戈壁草原的孕育,高山大河的砥礪,造就新疆的每一寸肌膚,幾十個民族生息繁衍、交往融合,印下曆史綿長的足跡,浸潤著地域特點和民族文化的精氣神;每一根血脈,烙印著中國風格和神州氣派。千百年來,天山南北各族人民休戚與共、唇齒相依,他們和睦相處,攜手共進,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骨肉親情,刻下了天山不滅的記憶。
援疆不僅僅是修條路、蓋棟樓。
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口援疆是國家戰略,必須長期堅持,要把對口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強民族團結的工程。
援疆幹部,是民族團結的使者,是民族團結的橋梁。
暮春的博爾塔拉高原,藍天,白雲,牧草如茵,鮮花遍地,湖水湛藍,牛羊如雲,牧歌悠悠,氈房點點,構成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古絲路畫卷。這美好的時節,可以使人們充分領略回歸自然的浪漫情懷與塞外獨特的民族文化。
可是,有一群來自大江之畔的南方人,他們不為塞外美景所動,卻偏偏去幫人幹田野間的累農活。
2014年5月5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職工馬國雲的葡萄園內。
一大早就來了十三個“親戚”,他們不停地幫馬國雲的葡萄綁枝上架。這十三名“親戚”,是湖北省孝感市的援疆幹部。
馬國雲,是兵團五師九十團園藝一連的回族職工,一家三口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生活比較困難。
2013年8月,對口援建九十團的孝感市和他結成了幫扶對子,並囑托在該團援疆的幹部們,要時刻關心幫助這位回族“親戚”。
近一年的時間裏,援疆幹部們定期去馬國雲家看望,詢問他生產生活情況,了解他看病是否方便,援疆醫生們還上門義診,為他家提供免費醫療服務。
進入5月,氣溫連續升高,已經出土的葡萄要及時上架,才能保證產量。
可缺少勞動力成了馬國雲最大的難題。
得知他的困難後,孝感市援疆幹部立即來到這“親戚”家中,一不吃飯,二不喝茶,隻為早日將他的葡萄綁枝上架,再一次讓他感受到了回漢“一家親”的兄弟般情誼。
“馬國雲,你不用招呼我們,也不要感到過意不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你解決一點實際困難,這是我們孝感人民的心意,也希望我們回漢兄弟情義更深!”看到馬國雲父子倆爭著要招待大家,援疆幹部領隊周遠鑫寬慰著他們。
讓枝蔓在架麵上均勻分布,按照生長方向將枝蔓捆綁固定,援疆幹部們一絲不苟,將一根根枝蔓扶向天空。掌握技術要領後,援疆幹部們投入到緊張火熱的勞動中。
不知不覺中,夕陽西下,十三畝葡萄終於全部上架。
援疆幹部們的無私幫助,讓馬國雲感激不已:“我自己幹的話得用一個禮拜的時間才能幹完,援疆幹部一天就幫我幹完了,他們就跟我的親人一樣,非常關心我。讓葡萄快點上架,對葡萄的長勢有好處,非常感謝他們。”
枝蔓上嫩綠的新葉,在夕陽餘暉中泛著耀眼的光芒,回漢團結之花也在這裏生根發芽。
無獨有偶。“國慶節,我們一家人要去公園,看那五棵小樹苗長多高了,澆澆水。”電話那端,新疆博樂市建國路社區黨總支書記巴依爾說。
巴依爾說的小樹苗,是2014年4月到公園種植的,是和博州黨委副書記、湖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總指揮施真強共栽的友誼樹。
“與少數民族家庭結親戚、結對子,促團結、促長治久安。”
作為湖北省對口援疆“雙結雙促”的一項活動,自2012年6月啟動後,施真強就與巴依爾結成了“親戚”。
這幾年來,他們之間常來常往,結下了深厚友誼。
像這樣的“結親”,截至2015年5月,湖北幹部群眾累計在博州、兵團第五師已超過了上千戶。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對口援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新疆發展和民族團結。
時至今日,博樂市小營盤鎮烏圖布拉格村黨支部書記吐爾遜·艾則孜,還會經常翻閱家裏的相冊。因為,這相冊中珍藏了不少他和一位湖北兄弟的照片。
吐爾遜說的湖北兄弟,就是時任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
2012年6月7日,湖北省省委常委會在專題研究對口援疆工作時,李鴻忠倡導開展“雙結雙促”活動。會議形成決議,十三名省委常委帶頭示範,與新疆受援地區少數民族家庭“結親結對”。
湖北省委組織部、省援疆辦、省援疆前指與博州、五師一起,組織挑選工作。選項是:困難群眾、老黨員、老模範、老軍墾、老支邊、專業技術人才、離退休老幹部、創業致富帶頭人……
通過篩選,吐爾遜·艾則孜(維吾爾族)、尼亞孜別克·努爾克(哈薩克族)、斯卡克(哈薩克族)等十三個少數民族家庭,分別與李鴻忠等湖北省委常委“結親戚”。幾年來,湖北省委常委或親赴博州(五師),或邀請對方來鄂,或借助電信網絡等方式,與少數民族“親戚”親密友好互動。
吐爾遜一家,就這樣與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結成了“親戚”。
東風送暖,春光和煦。2013年2月21日,農曆新年還未結束,吐爾遜·艾則孜帶著老伴、兒子和孫女,第一次來到武漢。
當晚9點半,吐爾遜一家人抵達武漢剛住下,李鴻忠就趕來探望這位維吾爾族大哥。一進門,李鴻忠熱情地握住吐爾遜的手,說給兄長和大嫂拜年;吐爾遜一家心裏暖融融的。李鴻忠還精心安排了他們在武漢的行程,專門抽出時間送去自己選購的禮物,與他們一起聊天話家常。
吐爾遜說:“李書記是大領導,很忙,我想看望我們也就五分鍾、十分鍾嘛。沒想到,聊著聊著,差不多一個小時了。”
此後不久,習總書記到湖北視察,吐爾遜在電視上看到了,激動地給湖北兄弟發了個短信,李鴻忠書記回電關切地向他和全家表達問候。
2014年1月,吐爾遜又收到了李鴻忠書記“來信”。更讓他感動的是,李鴻忠親切地以“大哥”、“大嫂”相稱,關切地詢問他們生產生活情況,落款自稱為“弟”。
吐爾遜回信:“我們時隔一年多沒見麵了,可我在這邊感覺您一直在我們身邊,回想起一家人在湖北時和您聊天談心的情景,感到生活非常幸福。”他說,“湖北人民和博州人民的友誼就像您對我深深的兄弟之情一樣。將把關懷化為力量,借著對口支援和湖北援疆的東風,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
2014年9月19日,李鴻忠率團來新疆博州考察時,又專程看望自己的“維吾爾族大哥”,與吐爾遜一家共享午餐。
李鴻忠還特意帶來一籃石榴。他說,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兄弟要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全國人民一家親,湖北援疆,我們的友誼要代代傳承。”吐爾遜說。
“雙結雙促”活動,培養的是不斷線的民族親情,澆築的是團結友誼之花。
活動中,有的幹部群眾與少數民族貧困戶結對,從發展經濟、手把手教會技術等方麵入手,幫助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有的與當地老幹部、老黨員、老軍墾、老支邊結對,通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發揮他們的威望,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諧發展;
有的與少數民族創業致富帶頭人結對,支持他們做大做強,帶領更多群眾走上致富道路;
還有的與基層少數民族幹部、專業技術人才結對,幫助他們理清發展思路,加強基層組織。
湖北省援疆幹部曾暉,還有博賽城投公司的王勇、郭先華,他們三人開始“結對”並不順利。
2014年4月,他們經過摸底,發現在他們工作的單位沒有合適的結對對象。
麵對這個意想不到的情況,三人猶豫了:是就此放棄,還是另想他法?另想他法該怎麼做?
援疆生涯,不能留下遺憾。
最終,在湖北省指揮部和公司領導的幫助下,他們與公司的三家貧困維吾爾族職工結成了對子。其中:
曾暉與維吾爾族職工其曼古麗家結成了對子;
王勇與坎吉汗·阿瓦汗家結成了對子;
郭先華與阿孜古麗家結成了對子。
“一對一”,定期走“親戚”幫扶。
曾暉的結對戶其曼古麗家共有五口人:其本人是博賽建安公司物業公司清潔工,每月收入九百多元,體弱多病;丈夫阿不都外力因患較重的慢性病,在家休養,沒有工作,靠偶爾在外打點零工為生;兩個女兒剛成年都沒有工作,兒子阿不都吉力利年幼,剛上小學一年級。全家居住在第五師機關農場的兩間出租屋,每月全家隻有一千多元收入,生活比較拮據。
2014年端午節前夕,他們三人登門到其曼古麗等三個結對戶家,進行第一次走訪,送去了麵粉、大米、食用油等慰問品。
考慮到馬上就是“六一”兒童節,曾暉還特意給孩子帶了兒童節禮物。
在了解她們的家庭基本情況後,各自留下了聯係方式,告訴她們今後遇到困難可以隨時聯係,希望彼此像親戚一樣,常來往,常走動。
看到坎吉汗·阿瓦汗有個正在師市高中上高三的女兒,王勇還鼓勵她填報湖北地區的高校。這樣,他可以近距離地幫助她上完大學學業,替這個家庭分憂。
看到這樣的好心人,其曼古麗非常高興,熱情地為他們送上奶茶和瓜果,坎吉汗·阿瓦汗還為他們戴上維吾爾族小花帽,以維吾爾族對客人的最高禮遇表示了感謝,現場氣氛十分溫馨。
阿孜古麗在新疆農大上大學的女兒蘇拜丹,聽說有人去她家看望她媽媽,非常高興,專門發短信給郭先華。郭先華就“結對子”工作,和她聊了很多自己的真實想法,那就是從此雙方互在遠方有了一個讓自己牽掛的親人,一個沒有血緣關係卻勝似有血緣關係的親人,雙方感情頓時熱乎起來。
期間,蘇拜丹熱情地邀請郭先華去她家過古爾邦節,並詢問其春節是否回湖北,若不回湖北就去她家過年。
端午節期間,曾暉聽說為解決其曼古麗家住房困難,博賽建安公司董事長杜平帶領部分幹部職工,義務為她家翻蓋一間新房。曾暉認為,這正是一個為其排憂解難的好機會,於是主動請纓,前去幫忙。
眼看新房蓋起來的其曼古麗,激動地說:“有了新房,孩子們就不用都擠在一張床上了,感謝大家的關心和幫助,你們幫我解決了燃眉之急。”
天有不測風雲。第二天一大早,其曼古麗打電話給曾暉,說她丈夫因前一天參與蓋房過於勞累,導致晚上病情發作,連夜送醫院治療後,仍不見好轉,現在疼痛難忍,還得送到醫院檢查。但苦於家裏沒有現錢,希望曾暉能幫幫他們。
接到電話,曾暉立刻到銀行取了錢,趕到五師醫院,幫助他們安排就診,並墊付了急診費用。
在檢查結果出來前,一邊安慰他們,一邊幫其帶著孩子,減輕他們的焦慮心情。
直到第二天,在得知阿不都外力的病情有所好轉時,他心裏一塊懸著的石頭才落地。
2014年國慶節、古爾邦節雙節期間,征得其曼古麗的同意後,曾暉還帶她的兒子阿不都吉力利到工作隊宿舍做了一天客。在宿舍,曾暉和他玩電腦遊戲,到活動室教他打乒乓球,到室外陪他蕩秋千,帶他去書店買書。
節後的一個周末,其曼古麗和兒子帶著葡萄幹和核桃來到曾暉宿舍,她說這是孩子的心意,讓他帶給遠在武漢的哥哥姐姐嚐嚐。
麵對他們的盛情,曾暉真切體會到了鄂博一家親的濃濃情懷。
人心都是肉長的,隻有真情才能換得真心。
援疆幹部與結對民族親戚之間經常來往走動,相互串門拜訪,越走越親,也讓他們深切感受到,援疆工作不光是捐錢捐物,還要交心談心,更要促進鄂博人民的交流、交往和交融。
方寸之心,是世界上最小的地方。湖北要在這片最小的地方,做出民族團結的大文章。
在如今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湖北省一千一百名黨政幹部與一千一百戶群眾結對幫扶,援疆幹部即使結束任期離開新疆,聯係也從不間斷。
龍馴蛟,是在鄯善縣援疆的湖南衡陽幹部。2014年底,龍馴蛟即將放假返湘。
臨走前的一天,他決定趁放假的空隙,去連木沁鎮巴喀村看看他結對幫扶的兩個小女孩。
木巴喀村,位於天山腳下的戈壁灘上,距縣城七十餘公裏,距連木沁鎮也有四十餘公裏。木開代絲則是村裏一個教學點的學生。
在一次慈善助學中,龍馴蛟發現了這個有舞蹈天賦的維吾爾族女孩。
巴喀村居民,主要以天山牧場上退牧還草遷下山的牧民為主。木開代絲家下山才兩年多,分到的葡萄地和核桃樹不多,還沒有掛果,當年又逢凍災,全家年收入不足一萬元。而當地米麵油菜全靠外買,所以生活十分艱難。
龍馴蛟決定個人出資進行結對幫扶。除經濟上的幫助外,每逢節日,他均帶上禮物去探望。2014年7月,木開代絲小學六年級畢業。為讓她接受更好的教育,龍馴蛟想方設法幫她聯係到縣一中就讀。謝伊迪古麗是木開代絲表妹,得知龍馴蛟的善行後,也來找龍馴蛟幫忙,龍馴蛟沒有猶豫就答應了她的求助。龍馴蛟除在經濟上資助她們外,還經常到學校探望,並與其學校領導和老師交流,關注她們學習狀況。兩個小姑娘果然學業大有長進,這讓龍馴蛟很高興。
那天,趕到木開代絲家時,已是下午2點多了。沒想到,她母親竟端出了一桌豐盛的午餐,桌子上堆滿了幹果、糕點等零食,一大盤香噴噴的手抓羊肉和散發濃香的肉湯,還有好幾隻燒烤過的如家雞般大小的禽類動物。後來,同事如仙古麗告訴龍馴蛟,聽說他要去“探親”,木開代絲的父親肉斯坦木花了四天時間,才在山上抓到這個禽類動物“呱呱嘰”,這是地道的天山雪地野味。
聽到這個事,龍馴蛟非常感動,在零下十幾二十攝氏度的嚴寒下,來回幾十公裏,爬上雪山,冒著生命危險去捕鳥,這是何等的深情厚意?
用完午餐,龍馴蛟他們去謝伊迪古麗家坐了坐。她家從山上搬下來才一個多月,分到的田地比木開代絲家還少,家庭生活主要以其父亞森打工收入勉強維持。在充分了解她家的基本情況後,龍馴蛟就準備離開。
哪知道,就在此時,肉斯坦木和亞森已經宰了兩隻羊。同事如仙古麗告訴龍馴蛟,他們每家都要送他一隻羊,均是自家喂養、吃草長大的本地羊。
聽到這個消息,龍馴蛟大為震驚。他們才從山上移民下來,葡萄和核桃都還沒有掛果,今年又逢凍災,為數不多的羊羔子就是他們今後唯一的收入來源,現在還沒育肥養大,宰了十分可惜。自己當天為他們買的米、油等生活用品也值不了多少錢,自己送得如此之少,而少數民族同胞回饋他的則如此之多,實在讓他感到羞愧難當。
於是,龍馴蛟立即聲明:隊伍有紀律不準收,再說離家太遠,攜帶也不便……盡管他再三推辭不要,但是他們卻態度堅決。
同事如仙古麗告訴他,她把他的意思翻譯給他們了,而他們則說,這不隻是感謝他對他們的幫助,也是民族同胞對他的認可,這是一種感情的交流回饋,如果不接受的話,就會傷害民族同胞的感情。
無奈之下,龍馴蛟隻能接受了。
但是,龍馴蛟想,民族同胞在戈壁灘上生活不易,自己絕對不能占他們便宜,多拿多占。當場給錢傷感情,他決定在走之前,把這些羊肉的錢交給他們在縣城一中讀初一的女兒。
臨別時,木開代絲媽媽又送他幾株采自高海拔雪山上的野生天山雪蓮,還有一大包自家手工做的維吾爾族特色刺繡作品,謝伊迪古麗的媽媽也送了一袋核桃和一隻宰殺好的大鬥雞。
麵對如此盛情,淺薄的言語已經無法表達他的感動。
龍馴蛟他們這一輪援疆幹部進疆節點,是聲討昆明火車站“三一”暴恐事件後,是在鄯善縣“六二六”暴恐事件陰影未散之時。起初,他們以為會存在較深的民族隔閡。而現在進疆不到一年,尤其是休假前這些天,他的感受特別強烈鮮明。
在他援助的鄯善縣,有很多維吾爾族領導或幹部,爽朗友好,熱情好客,或許平時很少接觸,卻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和關心幫助,每逢民族節日,都有人邀請去他們家裏過節,知道即將回湘休假,爭相為他們餞行或贈送幹果土特產。
自己所做的雖微不足道,但維吾爾族同胞們卻如此盛情!這讓援疆幹部龍馴蛟感受到莫大的欣慰。
2015年1月27日上午。杭州。
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內,張燈結彩,喜氣洋洋。來自新疆的老人買買提·艾買提,與杭州的職工史文斌緊緊擁抱在一起,許久才慢慢鬆開。
買買提·艾買提,是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新疆阿克蘇地區柯坪縣國稅局退休幹部;史文斌,是全國勞動模範、杭州市電力局的職工。他們為何會如此親密?
原來,這是在杭州舉辦“浙阿情——‘棗’送祝福·感恩好人”主題宣傳活動中的一幕,也是正在舉行的心與心交流的現場。
阿克蘇與浙江兩地二十位“好人”正在手牽手,現場共敘浙阿情,唱響了民族大融合的幸福曲。
這個策劃絕非刻意張揚,其背後是援疆之後兩地人民結下的深厚之緣。
近年來,浙江省湧現出一批“最美”人物,由該省對口支援的新疆阿克蘇地區也是先進人物輩出。
他們當中有來自企業的普通工人,有的是法官,有的是舍身救人的英雄,有的是退休幹部職工……
雖然他們的職業崗位不同,但這些好人都用自己的堅守,成就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讓浙江和阿克蘇的好人結對子,可以促進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也會讓好人身上蘊含的道德力量影響更多人。
手牽手,一起向前走。十位浙江“好人”與十位阿克蘇“好人”現場結對,訴衷腸、道敬仰,兩地好人聊個不停,抓住一切機會,開懷暢談,增進感情,互贈紀念品。
“浙江的親人無私援助我的家鄉,我和我的鄉親永遠記在心裏,這份恩情值得我不遠萬裏來杭州當麵感謝。”阿克蘇地區拜什吐格曼鄉農民艾買爾江·毛拉托合提捧著大紅棗,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表達了對浙江人民的感恩之心。
拜什吐格曼鄉,是阿克蘇地區一個偏遠的鄉鎮,自然環境差。長期以來,由於產業單一,群眾致富無門。自2010年開始,浙江對口援建阿克蘇,大量的資金、項目等注入後,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帶來了機遇。
近年來,拜什吐格曼鄉果林麵積發展到五萬多畝,兩萬人從事果蔬種植業,其中百分之八十的棗子、蘋果銷向浙江。
“我們村雖然自然環境惡劣,但是空氣好,陽光足,土壤好,適合種植果蔬,像紅棗、蘋果等。”艾買爾江·毛拉托合提說。他把目光瞄準了浙江這個大市場。
幾年來,艾買爾江·毛拉托合提還帶動周邊一百多戶果農邁上了致富路,在全鄉起到了示範帶頭作用。為此,他被評為2014年“最美阿克蘇人”。
“浙江對口援建阿克蘇,為當地群眾打開了一扇致富的門。沒有浙江人民的支持,就沒有我們幸福的生活。”艾買爾江·毛拉托合提說。紅棗如今在浙江賣出了好價錢。
“之前隻在報紙、電視上看到過你的事跡,今天終於見到了你,真是太高興了!”艾麥爾·毛拉托乎提緊緊地握著杭州公交司機孔勝東的手,激動萬分,孔勝東則回他一個親密的擁抱……
艾麥爾·毛拉托乎提還將用二十五斤麵粉、五十個雞蛋親手製作的三個“巨無霸”饢餅,送給了孔勝東。上麵用維吾爾語刻著“各族人民心連心”和他的姓名。
孔勝東雙手捧著近乎他大半個身子大小的饢餅,心情無比激動:“我太開心了,這份禮物非常珍貴。雖然我們語言不通,但我們的心是連著的。”
同行的阿克蘇好人告訴孔勝東,這個饢餅在新疆一般可以保存六個月,孔勝東不假思索地說:“我想要保存一輩子呢!”
孔勝東則借“棗”抒情:“今天開始,大家就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姐妹。浙阿兩地人民的友情就像紅棗一樣甜甜蜜蜜!”
在來浙江的前一晚上,拜城縣康其鄉賽布墩村女醫生夏忠慧激動得一夜未眠。她深有感觸地說:“我十二歲來到新疆阿克蘇,那時候條件很艱苦。如今我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真正看到了阿克蘇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與援疆幹部的付出分不開。”
四年前,夏忠慧還住在岌岌可危的土坯房裏,每逢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牆皮被雨水衝刷得大塊往下掉。
夏忠慧說:“年紀大了受不了潮濕,一到下雨天,房子濕乎乎的,腿疼很多天好不了。是政府和浙江援疆幹部給我們換上了抗震安居房,暖氣、自來水等設施齊全,我們住在裏麵寬敞明亮。房子穩了,人心也穩了。”
夏忠慧,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道德模範,在賽布墩村生活了五十年,行醫四十年。在杭州,她對剛認識的“親戚”陳遼敏,用不是很流利的普通話說:“能從新疆阿克蘇來到幾千公裏外的杭州這個美麗的地方,認識你這個妹妹,我感覺很幸運、很開心。”
陳遼敏,生於1972年,是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長。她比自己的阿克蘇“姐姐”小二十歲,她說:“當我和夏姐姐擁抱在一起時,我能感覺到那份真誠和感動,也讓我感受到了新疆人的淳樸。今年,我一定要去阿克蘇,看望我的夏姐姐!”陳遼敏還告訴大家,她女兒所在的學校也與阿克蘇的一所中學“結對”,女兒時不時在網上與阿克蘇的“結對”小夥伴聊天,還一起約定考入浙江大學。
與夏忠慧有同樣心情的,還有烏什縣依麻木鄉漢語小學校長庫爾班·尼亞孜。
“聽說要去浙江‘結對子’見遠方的親人,這幾天我激動得睡不著覺,腦子裏一直在設想著見到親人們的各種場景。”庫爾班·尼亞孜說,“我有許多的話想跟親人說,許多的感激想表達。”
2003年,庫爾班·尼亞孜出資建起了阿克蘇地區民辦漢語小學,目的是讓阿克蘇的孩子學好漢語,去看看外麵的世界。2010年以來,多批浙江援疆幹部為學校捐款捐物,極大地改善了學校辦學條件。
“浙江的親人心係我們邊疆的發展,關心下一代的教育讓我很感動。為此,我們在全校發起了心懷感恩、努力學習的活動。一定不辜負浙江親人的期望,教育孩子們熱愛偉大祖國、熱愛美麗家鄉。”庫爾班·尼亞孜說。
這次來到杭州,庫爾班·尼亞孜認識了新“親戚”,為此感到幸運、驕傲。他用激昂的聲音告訴大家:“很多人因為新疆發生過暴恐都不敢來新疆,我要說,這肯定有誤解!一部分暴恐分子不能代表我們維吾爾人!這次認識了新‘親戚’,我邀請您來我們烏什縣看看,也邀請所有人都來新疆看看!”
在依麻木鄉漢語小學校園裏,有一片核桃林獲得了大豐收。“給浙江親人帶來了全校師生培育的核桃果,希望能表達五百多名師生共同的謝意。”庫爾班·尼亞孜拿出了紅棗和核桃,獻給結對的“浙江好人”黃小榮。
接過維吾爾族同胞情誼深重的禮物,黃小榮緊緊擁抱著庫爾班·尼亞孜。
“今後,我在阿克蘇也有親人了。我們將手拉手,把好人做得更好,讓更多正能量傳遞下去!”黃小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