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2015年的秋天。北京。金風送爽,豔陽高照。

9月20日,在京開幕的“在祖國偉大的懷抱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成就展”上,一幅十字繡作品引人注目。大幅繡品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肖像惟妙惟肖,金色的黨徽、鮮豔的五星紅旗、雄偉的天安門、莊嚴的華表、聖潔的和平鴿,共同簇擁著七個金色大字——“同心共築中國夢”。

這幅作品長一點五二米、寬零點八米,出自一對“八零後”維吾爾族姐妹之手。一個月前,她們從地處天山南麓的家鄉出發,輾轉來到烏魯木齊,將精心繡製的作品送到自治區黨委,希望通過自治區轉獻給習近平總書記。

這對維吾爾族姐妹,是新疆庫車縣烏尊鎮玉奇喀拉二村的村民。三十三歲的姐姐哈那依先·艾尼瓦爾,愛說愛笑,風風火火,開朗大方。三十二歲的妹妹米熱古麗·艾尼瓦爾,靦腆內秀,做得一手好針線。

隨著這幾年的援疆,家裏的日子越過越好,姐妹倆總想表達全家人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刺繡,是姐妹倆的共同愛好,兩個人決定親手繡一幅十字繡送給總書記。

兩個月一針一線,六十天傾情織就。在家人和鄰居的共同幫助下,“同心共築中國夢”十字繡作品終於得以完工。

“真想把親手繡的繡品送給習近平總書記啊!”米熱古麗充滿渴望地說,“但是北京太遠了,我們就想把作品送給自治區黨委領導,請他們代我們表達心意。”

即便如此,對於這兩個幾乎沒有出過遠門的姐妹來說,前往七百公裏外的烏魯木齊,也是一段充滿“挑戰”的旅程。

8月中旬,姐妹倆帶著這幅作品,和兩個娃娃一起,踏上了北上烏魯木齊的長途大巴。

從村裏搭上車,走了二十公裏到了縣裏。在庫車縣,姐妹倆買了兩張長途汽車票,從當天晚上8點坐到第二天上午10點,這才來到烏魯木齊。

在烏魯木齊山西巷一家小旅館安頓下來後,姐妹倆進行了分工,妹妹在旅館照顧孩子,姐姐出門打聽自治區黨委地址。

烏魯木齊實在太大了,找到自治區黨委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然而,姐姐哈那依先堅定地說:“維吾爾族有句諺語:吃水不忘挖井人。黨的政策那麼好,給我們的恩惠那麼多,我們就是想表達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感謝,對中國共產黨的感恩!無論如何都要把繡品送到自治區黨委,表達我們的心意。”

在自治區黨委大院門口,對於第一次見到這對姐妹倆的情景,區黨委辦公廳翻譯處處長阿不都吉力力至今記憶猶新。

她們在隨同繡品一起給習近平總書記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話:

特別想對您說的是,我們農村現在變化可大了,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幸福了。以前我們住的是土坯房子,現在已經住進了安全、寬敞、幹淨的安居富民房;以前有病不敢去醫院看,現在有了醫保,看病隨時都可以報銷;以前我們這兒全是土路,車一過塵土飛揚、一下雨都是泥巴,現在連去田裏的路都是柏油路了,出門特別方便;生活困難的還可以享受低保,年齡大的老人還有生活補貼,連小孩兒上學這樣的事都不用我們掏一分錢了……

這是姐妹倆樸實的心聲,也是維吾爾族兒女實在的讚揚。

在姐妹倆的家鄉玉奇喀拉二村,講起村裏的變化,老支書吐爾遜·買買提明更是如數家珍:“近年來,自治區實施安居富民工程,每戶政府補助三萬五千元,現在村裏家家戶戶都蓋了新房,電通了,自來水也通了……”

廣袤的新疆大地,像玉奇喀拉二村這樣發生巨大變化的地方太多太多。

一幅幅美好的畫麵,正驕傲地呈現在天山南北。一個個平凡的夢想,正逐漸彙聚成民族複興的夢想。

正如姐妹倆說的話:“沒有黨的好政策,哪有我們的好生活!”

妹妹米熱古麗靦腆地告訴阿不都吉力力,這幅十字繡不僅是她們倆的手工,村裏很多刺繡合作社的姐妹都在上麵有針線。“把這幅十字繡送給黨中央,送給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是我們的心願,也是全家人的心願,更是全村維吾爾族百姓的心願。”……

隨著黨和國家惠民政策不斷落地生根,如今的天山南北,處處呈現繁榮發展的和諧景象。

天山雪鬆根連根,各族人民心連心。

在新疆塔城,有一個由七個民族、四十多人組成的大家庭;在阿勒泰地區青河縣,大愛母親阿尼帕·阿力馬洪撫養四個民族十九個孩子。這兩個家庭和諧幸福、其樂融融,在當地傳為佳話。這是新疆各民族親如一家、和睦相處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