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獎勵的過程中,要注重精神上的獎勵
當孩子取得一定成就的時候,她們渴望別人的肯定,很多父母也能夠給予孩子肯定。隻是在獎勵的這個過程中,父母要明白,精神上的鼓勵遠遠比物質上的鼓勵要更勝一籌。過多的物質獎勵會讓孩子高傲自大,失去了進步的動力;而精神上的鼓勵則可以讓孩子心理上的到滿足,產生一種更加強烈的動力,讓他們不斷地前進,從而獲得更佳的成績。
當孩子因取得優異的成績站在領獎台的時候,父母一個鼓勵的眼神就足以給她們足夠的鼓勵和信心;當孩子幫助了別人時,父母一句誇讚的語言就足以讓其將自己的善舉繼續蔓延……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無論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也沒有驕傲的資本,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全知全能,即使你在某個方麵造詣很深,也無法做到徹底精通,任何學問都是無窮無盡的海洋,假如覺得自己已經達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則一定會很快被他人趕上,並迅速被超越。為了不讓你的孩子將來成為驕傲的犧牲品,那麼在他年幼的時候,一定要讓他學會謙虛謹慎的做事方式,放下翹起的"尾巴"。
細節36:虛心好問,才能為大腦注入更多"營養"
8歲的帆帆每天放學後都會纏著爸爸媽媽問很多的問題,比如"媽媽,你說為什麼天是藍的呢?""爸爸,你說為什麼你和媽媽會結婚,為什麼還會有我呢?""媽媽,你看這個題目太難了,你可以來幫我一下嗎?……每次,帆帆的父母聽到孩子的這些問題,都會暗道非常緊張,他們甚至苦惱女兒是不是得了什麼病……
有一次,帆帆的爸爸媽媽去參加家長會,會上帆帆的班主任說了一番話:孩子善於提問是非常好的表現,那證明她們的求知欲是非常強的。就像我們班的王吉一樣,這個小女孩非常聰明,善於問問題,而且從來都很謙虛。
帆帆的爸爸媽媽簡直不敢相信老師居然會說帆帆好問是好事,這時候他們才考慮到自身的錯誤,從那以後,帆帆的爸爸媽媽再也沒有對女兒的問題不厭其煩。
帆帆父母的做法,在你的身上有嗎?如果有那就要考慮怎樣改變自己的看法了。有句話說得好"問是學之師,知之母。"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能沒有任何困惑或者不懂的地方,更何況是年幼的孩子,更何況是細心的孩子。也隻有一個善於提問和積極思考的孩子才可能獲得優異的成績,才可能自主的解決自身遇到的問題。
事實上,孩子從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那一時刻開始,就充滿著對認識世界的滿腔熱情,表現為對什麼都感到好奇,總有問不完的問題: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怎麼會這樣?為什麼那樣?……
可以說這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可許多調查卻表明:孩子逐漸長大後,能夠勤學好思、大膽提問質疑的卻不多。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不得不反思對他們的教育:對於孩子的好問,做父母的保護他們的積極性了嗎?給孩子們提供了積極提問的環境了嗎?意識到孩子提不出問題是有什麼困難嗎?憂鬱教育的重結果而輕過程,造成孩子的思維依賴於家長、老師的暗示,喜歡做出簡單的判斷,習慣於回答選擇性封閉式的問題。思維活動逐漸缺乏主動性,懶於思考。我們反思這一切,迫切需要改變這一切來重新培養孩子好問的習慣。
我們把眼光放到學校,不難發現,在課堂學習中,那些積極思考,善於提問的孩子在把握問題上才會最全麵,分析的更透徹。而那些隻等著老師講解給出答案的學生往往就是"死讀書"的那種,在每次考試的時候,他們所掌握的解題方法也隻是老師所傳授的那種。對於孩子來講更是如此,孩子生性溫柔,不善於表達自己,如果自己再不善於思考,那麼他們的未來就會多出很多的絆腳石。
作為父母,要想培育出優秀的孩子,使自己的孩子成為未來社會的新女性,那就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擴散性思維,讓他們形成積極思考,善於提問的好習慣。隻有帶著無盡的問號才可能真正走進知識的海洋,挖掘更多的知識寶藏。
1.學會吊孩子的胃口
我們知道,如果一個人總是自滿自大,感覺自己知道的東西已經足夠了,從來不向別人請教,那他就會原地踏步,而在別人進步的同事其實他已經在倒退了。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定要明白這一點,要著重性的培養孩子善於提問的習慣。
瑜瑜一大早起來就什麼都不做,在床上打滾,這時候媽媽走了過來:"瑜瑜快點起床了,今天媽媽帶你去公園玩。"瑜瑜懶洋洋地說:"那些公園我都去過多少次了,我不想去。"這時候,瑜瑜的媽媽說:"今天我們要去的公園你沒有去過哦。"一聽到這,瑜瑜再也不賴床了。
在路上的時候,媽媽什麼都沒有說,倒是瑜瑜一路不停地說話,一個個問題接踵而至:這個公園是什麼樣子的?公園裏有月季嗎?公園名字是什麼啊?……
2.用錯誤的東西刺激孩子的大腦
針對這一點,父母可以采取"以毒攻毒"的方式,在平時的時候,可以自製一本有很多錯別字的書,讓孩子自己去看,並引導他去發現裏麵的錯誤。有的時候,在你給他講完一個故事的時候,不要忙著收尾,讓他說出自己的看法,有可能的話讓他給書的作者寫封信,在寫信的過程中,他定會遇到不會寫或者不知道怎麼說的時候,這時候,父母就要懂得正確的教育,引導他去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