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坐在三輪車上,怎麼也踩不動,急得直叫:"媽媽,幫我推一下!"媽媽卻說:"你總讓我推你,什麼時候也騎不動,自己用腳使勁兒踩,一定可以的!加油!"沒辦法,兒子隻好拚命踩,結果三輪車果真動了起來,但因為方向掌握的不對,車子一下翻了過去,摔在地上的孩子疼得大哭,心疼的媽媽想馬上衝過去抱住他,卻還是忍住了,狠狠心,站在一旁對他說:"男子漢是不能哭的,你已經快學會了,快站起來,繼續騎吧!"就這樣,孩子不僅學會了騎三輪車,而且還鍛煉了堅強的意誌。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給孩子機會,讓他自己去麵對生活,學會自己生活,比如夜晚讓他獨立上廁所,自己去牛奶站取牛奶,經過這些鍛煉,以後當父母暫時離開,孩子就能夠自己處理一些事情,當發生意外時,他也能做到不驚慌、不哭泣,這些看上去不過是些小事,卻能讓孩子練就堅強、勇敢的品質,成就一生的大事。
細節52:帶孩子走出悲觀的泥淖
在美國,曾有這樣一對兄弟,一個十分樂觀,一個卻非常悲觀,他們的父母非常希望兩兄弟的性格都能稍微改變一些,於是想出了這樣的辦法:將樂觀的孩子鎖進堆滿馬糞的屋子,將悲觀的孩子鎖進漂亮的放滿玩具的屋子。
一個小時之後,當父母走進悲觀孩子的屋子時,發現他正坐在角落裏,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沮喪著。原來,他不小心弄壞了玩具,擔心父母的責備,因此便不再玩耍,在哭泣中等待父母的到來。當父母走入鎖著樂觀孩子的屋子時,卻發現孩子正興奮地用小鏟子挖著馬糞,將散亂的馬糞鏟得幹幹淨淨,看到父母來了,他高興地說:"爸爸,這裏有這麼多馬糞,附近一定有一匹漂亮的小馬,所以我要為他清理出一塊幹淨的地方來!"
這個樂觀的孩子慢慢長大,從報童到好萊塢明星,然後到州長,最終當上了美國總統,沒錯,他就是美國知名總統裏根。由此可見,樂觀的性格為他帶來的,並不僅僅是快樂和奮進的力量,還有不可抵擋的成功之勢。
思維心理學專家史力民博士曾說過:"樂觀是成功的一大要訣。"其實這句話一點都不為過,通常情況下,失敗者總會有一個悲觀的解釋,就是:"生命就這麼無奈,努力也是徒然。"這種悲觀的方式,常會讓人在無意識中喪失鬥誌,不思進取,進而無法獲得優秀的人生,因此,每個父母都要重視培養孩子樂觀的習慣。隻有樂觀才能讓孩子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同時不斷進取。
一般而言,孩子會對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和對象,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而對無法滿足自己需要的事則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而樂觀的性格則會成為孩子應對人生中悲傷、不幸、失敗、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一個無法樂觀積極地麵對人生的孩子,會意誌消沉,對前途喪失信心,甚至會對身體造成損害,而一個積極樂觀的孩子,不僅擁有良好的心態,還會為將來的成就奠定良好基礎。
有的父母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好像生來就比較悲觀,什麼都無法讓他快樂起來,值得慶幸的是,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樂觀的性格是可以逐步培養的。在早期誘發理論中,專家曾提到,性格是可以在後天的環境中被逐漸養成和改變的,因此樂觀的性格可以通過實踐逐步培養,悲觀的性格也可以在實踐中逐步改變。父母應該如何去做,才能培養孩子樂觀的特質呢?
1.引導孩子擺脫困境
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會遇到不稱心的事情,即使他天性樂觀,當孩子遇到困境時,父母應多留意他的情緒變化,如果他能夠自己解脫,則不用擔心,假如他市中悶悶不樂,無論自己有多忙,父母都應該抽出時間來和他交談,教給他學會忍耐和堅強麵對,並鼓勵他凡事向好的方麵努力,盡量不要受到消極思想的影響。
幼兒園大半的威威今年6歲,一天媽媽接樂樂回家,發現他悶悶不樂,一路上不說話,媽媽問他:"威威,今天幼兒園有什麼有趣的事情嗎?"
威威說:"今天一點兒都不好。"媽媽問他為什麼,他說:"幼兒園來了一個新同學,很會說話,總給小朋友講好玩的事情,結果他們都不理我了。"
媽媽發現,兒子因為受到冷落而覺得孤單了,於是引導他:"那不是很有意思嗎?以後你就擁有一個會說笑話的小夥伴了。"
"可是,同學們都不理我了呀!"威威有些著急,媽媽說:"隻要你和別的小朋友一樣與那位新朋友一起做遊戲,不久可以玩得很開心了嗎?其他小朋友還是和你一起玩的呀!是不是?"威威想了想,點了點頭,顯然同意了媽媽的看法。一路上,恢複了往常快樂的威威又開始唱起了歌謠。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認真觀察孩子的情緒,隻要他願意和父母溝通,就要及時引導他將心中的煩惱說出來,這樣他就會恢複快樂。當然,幫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難,教他以正確的態度和措施來保持樂觀情緒,也是父母十分重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