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在困難麵前父母幫一把,抗挫折的孩子不迷惑(1)(2 / 3)

的確,被動的,無目的的學習隻能導致學生失去興趣和動力,滋生惰性甚至厭倦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隻有把學習當作對世界的不斷探索,才會主動地去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

總而言之,每一次考試不僅對孩子的知識是一種考驗,對於孩子的心理也是一種考驗。父母唯有理解孩子,才能及時幫助孩子克服心理和學習上的障礙,才能得到下一次的成功。

細節59:當孩子不被同伴喜歡時

由於紅紅小的時候,在老家由姥姥姥爺帶大,等她6歲的時候,才由爸媽接到城市裏上學。結果,爸爸發現,女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非常差,不僅說話的意思總是表達不清楚,條理也很紊亂,著急了還會結巴。

由於紅紅在交流方麵有點障礙,導致其他小朋友都不愛和她玩。為此,紅紅苦惱極了,經常傷心地躲在家裏,不願去幼兒園,也不願意去外麵和小夥伴們玩耍。

媽媽見女兒這樣,下決心要幫助孩子鍛煉她的口語。

剛開始的時候,媽媽就讓紅紅看她喜歡的動畫片,每次看完後,媽媽就說:"紅紅,剛才的動畫片很好看吧?媽媽沒看,你能把剛才動畫片中的故事給媽媽講講嗎?"

紅紅往往就用自己的語言,將故事講給媽媽聽,剛開始的時候,紅紅往往講得不完整,甚至連貫不起來,但每次媽媽都是適當補充和提醒,慢慢地,紅紅講的故事就越來越完整,條理也越來越清晰。

過了些天,媽媽開始有意識地給紅紅出一些模棱兩可的辯論題,讓爸爸擔當裁判,媽媽和女兒進行辯論。有時候,媽媽還會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確或片麵的觀點,讓紅紅找出證據反駁,並準確地說出理由。

與此同時,媽媽還鼓勵上了小學的紅紅在上課的時候,多舉手,積極發言,遇到問題多跟同學討論、交流,鼓勵她參加辯論賽、演講比賽等。

在媽媽進兩年的努力下,紅紅的語言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小夥伴們也不再遠離紅紅了,而是經常和她在一起玩耍。紅紅感覺到自己被大家接受之後,開心極了。

孩子們一起快樂地玩耍嬉戲是一種自然不過的行為,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也會產生一些近似的"喜好",比如,哪個小朋友不講衛生,大家都不愛和他一起玩;哪個小朋友口齒不清,大家也都遠離他……

故事中的紅紅正屬於其中一種。好在,紅紅的媽媽及時想辦法,不但沒讓女兒因為口音問題而失去小夥伴,而且還鍛煉了很好的表達能力。

所以,家長們應該多學學紅紅的媽媽,有耐心,有方法,根據孩子得不到別人喜歡的具體情況,采取針對性措施,當孩子存在的情況獲得好轉後,小夥伴們便不再孤立他,孩子的交往能力也就隨之提高了。

1.多鼓勵孩子交朋友、參加活動

我們常聽到"朋友多了路好走"這句話,也深諳其中的道理所在。一般來說,一個人朋友的多少往往顯示了這個人交往能力的強弱。對孩子來說,父母可以通過鼓勵他參加活動、多交朋友,來增強孩子的社交能力。慶慶的爸爸媽媽在一個育兒論壇裏向大家介紹了他們的經驗:

慶慶是個有些內向的孩子,因此我們為了培養他的交往能力而下了不少功夫。每個周末,我們都會帶慶慶去親戚、朋友和鄰居家串門,或者參加一些教育機構組織的活動,暑假裏我們就參加過幾次"寶寶地帶"的閱讀活動,孩子一次比一次表現得好,這讓我們非常欣慰。

不光如此,我們有時間的時候,還會帶著慶慶一起外出旅遊,參加展覽,觀看演出等。慢慢地,隨著孩子接觸外界環境越來越多,不但提高了她的觀察能力,而且也鍛煉了她的交往能力。

2.教孩子重視禮儀修養

德國著名的思想家、詩人歌德曾說過:"一個人的禮貌,是一麵照出他肖像的鏡子。"一個有禮貌的孩子,才會成為一個社會適應性強的孩子,一個能夠被環境接受的孩子,一個受歡迎的孩子。

而一個人要有禮貌,首先就要掌握一定的社交禮儀。詞典裏關於"禮儀"是這樣解釋的:"禮儀是人類為維係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的。"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禮儀都是我們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因此,作為父母,要特別注重孩子禮儀的培養。

但我們不得不遺憾地說,現在的孩子,在飽受嬌生慣養下,越來越不重視禮儀和規矩,在與人交往中,常常因此而發生誤會和摩擦。

周振是個不修邊幅的孩子,整天邋裏邋遢,吊兒郎當的樣子,不管什麼場合什麼地點,他都隨著自己的性格穿衣服,從來不考慮別人會怎麼想。

不僅如此,周振還不愛跟人說話,即使是在師長麵前,周振也從來不跟老師打招呼,見了長輩也從不叫叔叔阿姨。無論是在大家的麵前還是在大家的印象中,周振都是一個不懂禮貌的人。因此,在他周圍幾乎沒有一個密切交往的夥伴,甚至同學們都不愛和他做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