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裏短,開門七件事離不了“柴、米、油、鹽、醬、醋、茶”。而孩子的健康也離不開會吃、會喝、會玩、會睡、會學習、會防病、會調節心理七個好習慣。俗話說三歲看老,讓孩子養成一生受用的好習慣,可以給孩子的人生加分。這些好的習慣,就是孩子一生最寶貴的財富,它們可以使孩子贏得成功的先機。想要孩子健康,這七個好習慣,一個都不能少。
會吃——好體質是吃出來的
吃是人生頭等大事,從剛生下來的嬰兒到頤想天年的老人,每天不管是三餐還是五頓,總離不開吃。然而,這個與每個人的一生緊密聯係的行為,吃出的效果卻大相徑庭,有人吃得紅光滿麵,健健康康,有人吃得腦滿腸肥,及早八早命赴黃泉;有的孩子“嬌生慣養”,卻吃得像“豆芽菜”,有的孩子喝粗茶淡飯,卻生得虎頭虎腦。有父母反駁說,孩子的身體好不好,取決於先天,生得壯,自然長得好與吃什麼無關;有的父母卻說,家裏改變了飲食習慣後,孩子變得越來越聰明了。這些說法究竟誰是誰非呢?想要明白這些,大家必須得先了解一下,人的體質是怎麼回事。
一般來說,孩子剛出生時,人們說這個孩子長得好,長得壯實,那就是在說這個孩子的先稟賦好,即遺傳自父母的體質強。先天稟賦就是指父母先天的遺傳及嬰兒在母體裏的發育營養狀況。按現代生物學的解釋,遺傳是由基因傳給後代的,父母的強弱胖瘦以及性格的類型可以通過基因遺傳給後代,使後代亦出現相應的強、弱、大、小、肥、瘦等不同的體型與性格。如小兒的五軟、五遲、雞胸等,大多由於先天不足而影響發育,以致體質異於常人。人類遺傳學研究還發現:人的各種體質如體型、眼型、發型、膚色、眉毛式樣、血型、免疫性、對藥物的反應、代謝類型乃至智力、壽命等都由遺傳決定或與遺傳有關。總之,形體始於父母,體質是從先天稟賦而來,父母的體質特征往往對後代產生一定影響。
明白了各型體質如何形成的道理之後,必須強調體質是可以改變的。雖然我們強調體質的遺傳性,強調父母親的體質對子代的影響,每個人的體質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先天因素決定的,但我們必須同樣強調體質形成與後天因素的關係。
體質形成於先天,定型於後天。體質的穩定性是相對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就意味著體質具有動態可變性。每一個體在生長壯老的生命過程中也會因內外環境中諸多因素的影響而使體質發生變化,表現為與機體發育同步的生命過程。後天生活環境對體質的形成與發展始終起著重要的製約作用,如人生存於特定的氣候、地理環境中,自然因素的長期影響,地理、氣候條件的差異性,必然使不同時空條件下的群體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行為等方麵產生適應性變化,從而導致體質發生變化。飲食對孩子的體質改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好體質是吃出來的,一點也不錯。這是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長期的飲食習慣和相對固定的飲食結構可以通過脾胃運化影響髒腑氣血功能,導致體質改變。這就是為什麼一開始有人會說,孩子本來生得像“豆芽菜”一樣,為什麼經過母親的精心喂養而變得越來越強壯,越來越聰明,而有的孩子卻因為長期的偏食顯得營養不良了。
“疾病是我們吃出來的”,“健康也是我們吃出來的”。“錯誤的飲食方式是體質變弱的根源”。這些語句是近些年來充斥在我們耳旁的聲音。聰明的中國老祖宗,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說明了這個事實,西方醫學之父親希波克拉底也推薦,“食物是最好的藥物”“肉食不如素食”,“熟食不如生食,預防勝於治療”,據統計,人類80%以上的疾病都與“吃”有關。
過去人們知道吃不潔淨的食物會引起慢性食物中毒和胃腸道疾病,而對飲食營養不合理造成的其它疾病就不一定十分了解了。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飲食習慣的不科學和膳食結構的不合理會導致很多疾病,特別是與一些慢性病的發病及死亡關係密切,為此,醫學專家把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不合理的膳食結構稱為疾病的危險因素。
因此,想要讓孩子吃出好體質,就得讓孩子會吃才行。
我們常常聽到家長們講:小孩子在長身體的階段,不能不讓他吃東西。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吃什麼就得有講究了。吃,要吃得有營養才行。但是在很多人的思想中,認為營養就是大魚大肉,這就不科學了,大魚大肉有營養隻是建立在營養不足基礎上的陳舊營養觀念。在現在營養都很充足的時代,再無限量的吃大魚大肉,就會讓孩子變得營養不均衡了。同樣,一些健康專家說吃一些高蛋白飲食就是有營養的,但是,過多的蛋白和脂肪同樣讓孩子難以吸收,甚至是堆積在體內,成為肥胖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