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食療方:
荊芥粥
材料:荊芥10克(鮮者30~60克),大米50克,調味品適量。
做法:將荊芥擇洗幹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食鹽等調味品,再煮一、二沸即成,或將鮮荊芥洗淨,切細,調入粥中服食。
用法:每日1~2劑,連續3~5天。
功效:中醫認為,荊芥性味辛、微溫,入肺、肝經,有疏風解表,宣散疹毒,止血之功,本品味辛而散,溫而不燥,性質平和,善祛風邪,為解表良藥,無論風寒感冒、風熱感冒,均可應用。《本草綱目》言其“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治項強,目中黑花,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本經》言其可“下淤血,除濕痹”。《本草彙言》言“荊芥,輕楊之劑,散風清血之藥也,凡一切風毒之症,已出末出,欲散不散之際,以荊芥之生用,可以清之。凡一切失血之症,已止末止,欲行不行之際勢,以荊芥之炒黑,可以止之。大抵辛香可以散風,苦溫可以清血,為血中風藥也”。煮粥服食,可疏風解表,宣散毒疹。適用於風寒、風熱感冒,風疹瘙癢或麻疹透發不暢等。
大力子粥
材料:大力子10克,大米5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大力子擇洗幹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
用法:每日1~2劑,連續3~5天。
功效:中醫認為,牛蒡子性味辛、苦、寒,入肺、胃經,有疏散風熱,清利咽候,解毒透疹,止痛消腫之功,《本草綱目》言其“明目補中,除風傷”。《本草經疏》言其“為散風除熱解毒之要藥。辛能散結,苦能泄熱,熱結散則髒氣清明,故明目而補中”。《珍珠囊》言其可“潤肺散氣,利咽膈,去皮膚風”。《用藥法象》對其概括最為得體,言“其用有四,治風濕隱疹,咽喉風熱,散諸腫瘡瘍之毒,利凝滯腰膝之氣是也”。熬粥食用,可治療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痄腮腫痛,熱毒瘡癰,疹出不暢等。
葛根粥
材料:葛根10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葛根擇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或取葛粉適量,調入粥中煮熟服食。
用法:每日1~2劑,連續3~5天。
功效:中醫認為,葛根性味甘、辛、涼,入脾、胃經,有發汗解肌,解表透診,升陽止泄,生津止渴之功,本品解肌發汗,善治外感風熱,頭痛強項等,且能升清陽,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升而能奏止泄之效。發表解肌,解毒透疹,升陽止泄,生津止渴。適用於外感風熱,頭痛項強,風疹初起,透發不暢,脾虛泄瀉,熱病津傷口渴及消渴等。
防治小知識:
★學會識別麻疹、風疹和幼兒急疹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具有高度的傳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以發熱、卡他症狀、紅色斑丘疹等為臨床特征。從發病到出疹約3~5天,發熱從低熱到高熱,甚至可高熱驚厥,伴隨流涕、流淚、結膜充血、畏光等卡他症狀;在起病2~3日口腔頰黏膜可見細沙粒樣麻疹黏膜斑;出疹前體溫可高達40℃,精神萎靡、嗜睡、厭食、咳嗽,呈重病狀態;首先從耳後發際出現皮疹,迅速發展到麵頸部,一日內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2~3天內遍及手心、足底,此時頭麵部皮疹開始隱退。
風疹:由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有輕微的全身症狀,出現枕骨下淋巴結腫大及散在性紅色斑疹。出疹前症狀較麻疹輕微,可有低熱、食欲減退,卡他症狀很輕,頰黏膜光滑無斑;一般發熱1~2天後即出現皮疹,先見於麵頸,一天內遍布全身,但手掌、足底多無疹。皮疹初起為散在斑丘疹,類似麻疹,以後軀幹背部皮疹融合成片,又類似猩紅熱。皮疹持續3天左右消退,故有人稱其為“三日麻疹”。
幼兒急疹:病毒感染性傳染病,起病急,體溫驟升,大都為攝氏39℃~41℃,高熱持續3~5日,然後熱退疹出或疹出熱退。皮疹為散發玫瑰斑點或斑丘疹,初發於頸部軀幹,很快波及全身,消退迅速,不留痕跡,患兒症狀隨即消失,預後良好。
楊力談養生
孩子易患風疹的危害在於易引起集體傳染,易並發肺炎、中耳炎、腦膜炎,所以要注意預防接種。風疹流行期間,易感孩子不宜到人群密集的場所,如商場、影院等地,避免與風疹患兒接觸。注射疫苗,風疹已有疫苗,接種疫苗可增強免疫力。另外,需要提醒的是,風疹易與麻疹、幼兒急疹、蕁麻疹、猩紅熱等疾病相混淆,由於治療方法各異,及時明確診斷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