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談養生
孩子心理偏離的危害在於不能健康成長,所以要及早對孩子進行關愛。防止孩子心理偏移的方法:培養孩子與同伴的友好合作和社交能力,讓孩子學習謙讓、懂禮貌、為他人著想等優良品質;遊戲在孩子的心理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要讓孩子進行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遊戲可以調節孩子情緒失調的行為問題,克服膽怯、粗暴、不合群、自私等不良心理,並能促進孩子想象力、創造性、耐心和持久性、靈活性以及人與人交往能力的發展;要經常關心孩子的健康情況,人的身體和精神有著密切的關係,當一方不能正常發揮作用時,另一方必然會受到影響。
孩子焦慮症的危害及幹預治療
醫學心理專家曾對近10萬名中小學生進行了心理狀況調查,發現有32%的學生存在抑鬱、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其中以“焦慮症”最多。許多人都以為焦慮是成人的“專利”,其實,孩子也有焦慮的時候。他們雖然具有單純的獨立思維能力,但因為年齡小,遇到突然發生的挫折和打擊,往往會承受不了,使幼小的心靈失去平衡,由此極易產生焦慮情緒,即心理學上所謂的孩子焦慮症。
孩子焦慮症是在孩子時期無明顯原因下發生的發作性緊張、莫名恐懼與不安,常伴有自主神經係統功能的異常,是一種較常見的孩子情緒障礙,以女孩為多見。患焦慮症的孩子在生活中往往老實溫順,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他們通常自尊心強,很在意別人的看法,相對其他的孩子來說他們更為敏感、多慮、缺乏自信心,這使他們常有莫名的煩惱,經常表現出焦慮,甚至恐慌。特別是在陌生的環境中或處理陌生的事情時,他們常常處在焦慮和緊張的狀態,擔心不能把問題處理好。
孩子焦慮症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境遇性焦慮
對突發事件,孩子的心理難以承受,因此整天擔心災禍會再次降臨到頭上,惶惶不可終日。不過,這一類孩子的症狀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淡化。
2.分離性焦慮
當孩子與親屬特別是父母分離時,會深感不安而產生明顯的焦慮情緒,甚至會無根據地擔心親人會離開自己,或者發生危險,會有大禍臨頭使自己與親人失散,或自己被拐騙等,因此不願意離開親人。其主要表現為心煩意亂,無心學習,甚至出現逃學、出走等現象。
3.期待性焦慮
有的父母對孩子期望太高,把孩子的考分看得太重,隻知“望子成龍”,而不考慮這些要求是否超過了孩子智力發育水平,導致孩子擔心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怕受到父母的責備而焦慮不安。還有學校,為了片麵地追求“高分數”、“高升學率”,課程安排、作業布置超過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也會使孩子表現出緊張、焦慮等不穩定的情緒。
4.環境性焦慮
有的父母經常吵架,結果使孩子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環境中,覺得家庭無幸福感可言,心靈受到創傷,從而失去了他們應有的歡樂,由此便產生膽小、孤僻、不合群、易緊張等焦慮現象。其次,有的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對其百依百順,滿足孩子的一切願望,結果使孩子不能正確地估計自己。一旦當他們獨自麵對新的環境,遇到挫折時,就容易發生過度焦慮。
長期過度焦慮會影響孩子正常的人格、智力和身體發展。因此,當父母發現孩子的不良情緒後,應予以科學引導,以盡早讓孩子擺脫困擾。
對於隻患有輕度焦慮症的孩子,主要是進行教育,先弄清孩子發生焦慮反應的原因,如果是客觀上的原因,能夠解決的問題應盡量給予解決;如果是主觀上的原因,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這些原因與發病的關係,逐漸引導其從主觀上克服焦慮,當症狀消失後,要引導孩子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以消除過去那種緊張的心理,鍛煉克服困難的意誌,培養其開朗的性格。
對於患有嚴重焦慮症的孩子,要進行心理治療,如支持性心理治療、行為治療等。有的孩子還要配合藥物治療,如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焦慮藥物、佳靜安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