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快樂、自由、健康、和諧的環境裏生活學習,讓孩子得到良好的正規的教育。但孩子的學習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沒有孩矛的自覺努力,父母的願望是不可能實現的。
讓孩子學得快樂、學得輕鬆,是至關重要的;與此同時,家長的微笑和欣賞勝過一切。因為孩子畢竟是孩子,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習肯定有起伏、有進退。讓孩子學會獨立的思考與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孩子的學習成績才套提高。同時,也不能隻讓孩子學習不讓孩子玩,如果我們不能給孩子一個輕鬆的氛圍,就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所以,試著去激發孩子求知的欲望吧,讓孩子在主動想學的狀態下,在知識的海洋中快樂地遨遊。
激發求知欲,讓孩子主動去學習
許多有學習障礙兒童的家長經常抱怨說孩子沒有上進心,對批評麻木不仁,學習不主動。其實,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沒有進取心。無論能力如何,兒童無一例外的都有上進的願望,都希望自己被周圍的人承認。
孩子需要的是家長的陪伴,需要的是一個真正盡責、能鼓勵他們、對他們有所期許的父母。如果父母經常不在孩子身邊,經常不和孩子交流,下班後不是抱著電視機看電視,就是喝酒打牌、唱歌玩樂,那麼孩子們是沒有辦法主動學習的。因為他們失掉了主導的力量,失掉了能夠源源不斷溫暖他、給他期許的太陽,他們又如何能夠主動學習呢?為人父母者隻要肯盡一點責任,能夠時不時地抽出點時間跟孩子一起學習,比如說在一個書房裏,爸爸或媽媽在看書學習,那麼孩子通常就會自然而然地主動學習。
生活一再證明:求知欲強的孩子,往往都是主動、積極的好孩子。所以,父母糾正孩子的不聽話,可以從激發孩子的求知欲人手。
求知欲,就是對知識的學習具有一種內在的渴望,按照我們的話說,就是“愛學”,孩子隻有“愛學”,對獲得豐富的知識和好的成績具有一種內在的持續的追求願望,才可能“學好”,並持續地保持好成績,作為父母,需要特別重視如何誘發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的天性和需求為誘發求知欲提供了可能,即提供了“有”,所以誘發孩子的求知欲的主要內容是,從天性出發,著重指出“無”的存在,從而讓他們感到“該有”並看清“沒有”,並且把知識的學習放在知識體係中去理解,讓孩子不但知道該知識點,而且知道與該知識點相關的知識,做到“知其然,亦知所以然”,這樣就會使新知識很容易被原有知識兼容,在兼容過程中,培養更高的解決問題能力,形成更多求知意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這是許多入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對於剛剛接觸人世的孩子來說,有太多的新奇東西需要去認識、了解,如自然科學、人際關係、社會現象……太多的為什麼縈繞在他們的腦海中,於是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便湧向父母們:“為什麼不天天過年?”“天上有多少顆星星?”……麵對這些問題,父母們並非都能給出滿意的答案,有時我們父母們顧左右而言他,有時甚至嗬斥道:“你這孩子,哪兒來那麼多的問題啊?”孩子幼小而空曠的心靈,在那個瞬間被失望和委屈填得滿滿的。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產生的疑惑和問題,作為父母應給予高度重視。這些問題的科學回答將直接關係到孩子的健康成長,甚至決定他們一生的命運。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我們的家庭教育卻一度步入誤區。一些父母喜歡把一些自己認為“有用”的東西強加給孩子,而不注意孩子主動求知的許多問題。一旦回答不上來就轉移話題或者斥責孩子,從而挫傷孩子求知的積極性。若長此以往,孩子的求知欲將逐漸被扼殺,發現力和創造力也將會受到破壞。
作為父母,不但不能扼殺孩子的求知欲,相反,還要想盡一切辦法激發孩子的求知欲。隻有孩子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才會主動去學習知識。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呢?
孩子的求知欲往往表現出隨意性,今天對這個特別喜愛,明天對那個非常熱衷,再過兩天可能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為了讓孩子的求知欲具有持續性,有的聰明家長掌握了孩子學過哪些知識,然後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設法用到這些知識,讓孩子體會到所學知識的作用。父母常留心發生在孩子身邊的各種事情,盡量用孩子學過的知識向他解釋。當孩子經常體會到所學知識的作用後,這些經曆往往又能激發他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