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農學派思想對鞏固農業的國民經濟基礎地位的啟示
經濟研究
作者:李然
【摘要】 隨著我國工業化、現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工業、服務業已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增長點,農業產出占整個國民經濟產出的份額不斷下降。因此,農業對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受到了質疑。本文從重農學派的相關主張出發,論證了農業仍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並提出了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建議。
【關鍵詞】 重農學派思想;農業;基礎地位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社會發展的基礎。進一步加快農業發展,對我們緊緊抓住並且使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隨著我國工業化、現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工業、服務業已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增長點,農業產出占整個國民經濟產出的份額不斷下降。因此,農業對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受到了質疑。在這種情況下,正確認識和對待中央提出的“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一論斷,對於我國農業以及國民經濟與社會的健康發展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重農學派關於農業在國民經濟中重要地位的認識
重農學派在繼承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提出了經濟自由和重視發展農業的經濟學說,把對財富源泉的認識,從流通領域轉移到生產領域,在經濟史上率先係統地研究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第一次試圖分析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過程,為把農業作為基礎來改造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其中關於如何重視農業,如何發展農業,如何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扶植農業發展,如何使農業在社會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的思想,在當時是有著積極和進步意義的。
第一,“自然秩序”思想。重農學派吸取了啟蒙思想家“自然秩序”的觀念,並作了新的解釋,用以觀察社會經濟生活現象,提出了人類社會和物質世界一樣,存在著不以人們一直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即他們所說的“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所有的人,以及一切人類的權利”必須遵守的,是“堅定不移的、不可破壞的,而且一般說來是最優良”的規律。重農學派通過標舉“自然秩序”的經濟哲學理念,指出農業是社會財富的源泉,貨幣不是真正的財富,對外貿易並不是強國富民的出路,而工業也隻是“非生產的”勞動部門,它並不能增加社會財富,這些觀點雖然偏頗,但在當時卻有著積極的意義。
第二,“純產品”學說。魁奈認為,財富是由土地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財富的真正源泉是農業,農業在一國的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為“君主和人民絕不能忘記土地是財富的唯一源泉,隻有農業能夠增加財富。因為財富的增加能保證人口的增加,有了人和財富,就能使農業繁榮,商業擴大,工業活躍,財富永久持續地增加。國家行政的成功,都依靠這個豐富的源泉。”其思想很明確:農業部門明顯地區別於僅僅將已有的使用價值進行重新組合的其他部門,它是真正創造財富—使用價值的生產部門,如果沒有不斷從土地裏生產出來的產品,也就沒有一切財富。工業加工隻不過是是農產品具有新的使用價值形態,沒有創造新的財富;而自然秩序條件下的對外貿易實行的是等價交換,也不可能創造新的財富。
第三,社會上的其它行業都有賴於農業的發展。“實際上,如果沒有土地生產物,沒有土地所有者和耕作者的收入和支付,哪裏還有商業的利潤和手工業者的工資呢?如果把商業和農業分離開來,認為它能夠獨立存在則不過是一個抽象”。即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處於決定性的位置,而商業同工業都隻是農業派生出來的分支。農業為其它部門的生產提供原材料,為社會各個階層提供他們所需的社會財富,商業和工業都必須依靠農業才能存續和發展,這兩種職業所需的原材料和生活材料都必須依靠農業來提供。他們認為商業隻是互有相對價值的物品之間的交換。必須有交換的物品,還有交換的需求才產生交換和商業,商業既隻是在先已存在的物品之間進行交換,就不能使交換的物品有所增加。工業勞動也不會增加財富,在工業製造品的生產中,並沒有財富的增加,因為製造工業品所增加的價值,隻等於勞動著所消費掉的生活資料的價格,即工人的工資。
綜上所述,重農學派繼承了其先驅者重視農業的思想,並加以發展建立起係統的理論。他們認為社會財富是從土地上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隻有農業才是國家致富的源泉,才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