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成長環境研究綜述
企業管理
作者:楊豔
【摘要】 中小企業作為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其成長環境的研究引起了國內外眾多學者的廣泛關注。國外主要分兩種研究思路:一是按照企業的不同成長階段研究,而是對影響中小企業成長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國內學者對中小企業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對企業成長環境因素進行劃分和評價上。
【關鍵詞】 中小企業;成長環境
一、國外中小企業成長環境研究綜述
國外的中小企業較為發達,國外學者對中小企業成長問題的相關研究也起步較早。國外對於中小企業成長環境的研究主要分為兩種思路:第一種較早期的思路是按照企業的不同成長階段來研究。Scott and Bruce(1987)和Churchill and Lewis(1983)通過建立成長模型,研究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所具備的條件,以及企業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成長時的驅動因素。
第二種思路是對影響中小企業成長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Sliven和Covin(1990)建立了時間——空間二維模型,來說明中小企業成長的外部環境和時間之間的潛在聯係,指出時間是外部環境變化的驅動力,而中小企業又隨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其中主要的影響因素有企業家能力、市場條件和組織資源三大要素。Storey(1994)認為三個相互交疊的因素影響中小企業發展——企業家的能力、中小企業的自身特性和企業的業務拓展能力。並認為中小企業企業家的能力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Miehael·A·McPherson(1996)從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兩方麵分析了非洲南部五國中小企業的成長影響因素,指出人力資本是該部分地區的中小企業成長的主要影響因素。Ghosh(2001)將新加坡成功發展的中小企業作為樣本分析這些企業的成功因素得到:高水平管理能力、靈敏的市場嗅覺、恰當的戰略對策、戰略性強的領導者、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良好的客戶關係。Ari Hytinen和Mika Pajarinen(2002)指出法律製度對中小企業具有重大影響,有效的法律製度既有利於企業自身的成長,又會對影響企業成長的金融市場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推動力。薩克森寧(2002)認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初始條件應具有持續的技術源和產業基礎;企業模式應具有智力資源核心與互動學習環境;文化氛圍應具有鼓勵流動、冒險的創新文化;區域網絡應具有良好的企業生態係統。Mário Franco(2010)通過定性分析葡萄牙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得出有限的資金能力、匱乏的人力資源、不利的市場環境、不健全的政策體製以及溝通不暢是導致中小企業不能持續成長的主要因素。Hyunbae Chun(2011)從以韓國創新型中小企業作為樣本,從R&D角度研究中小企業的創新與成長,得出對外部知識的應用能力時影響創新的主要因素。
二、國內中小企業成長環境研究綜述
隨著國內中小企業的迅速發展,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國內學者對中小企業企業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從相關文獻來看,國內學者對中小企業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對企業成長環境因素進行劃分和評價上。代表性觀點如席酉民(2001)把企業外部環境分為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技術環境、人口和自然資源環境6個維度;魯明泓等(2003)對外資企業績效與投資環境關係作了深入探討;白重恩等(2004)指出投資環境是影響企業效益的重要因素;張維迎(2005)分析了製度環境對企業成長的影響,認為製度環境對企業的成長具有決定性意義;蘇敬勤等(2008)指出環境動態性惡化了中小企業的成長績效,同時環境動態性卻會刺激中小企業的成長傾向;呂一博(2008)等從企業創新能力、企業家導向、企業資源外和企業內部資源取四個角度構建中小企業成長影響因素分析模型。通過對我國東北地區235家中小企業的實證數據分析,表明企業環境的不確定性、企業的風險趨向、企業創新實現能力和推廣能力都會直接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的成長;而企業環境的動態性會不利於中小企業的短期成長;充足的金融資源和高水平的企業網絡通過對其他因素的作用間接提升了中小企業的成長績效。郝臣(2009)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轉經濟背景下中小企業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治理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關鍵等(2009)研究發現,外部環境對中小企業的成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外部環境中有一些因素對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隨著中小企業經營時間增加和規模增大而減弱。劉莉等(2009)將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環境分內部支持環境(戰略管理狀況、市場營銷狀況、人力資源管理狀況、信息化狀況、質量管理狀況、技術水平狀況、環保節能狀況)及外部支持環境(政治經濟環境、產業環境、技術環境、人才環境),並得出企業內部支持環境對企業成長的影響不大,優化外部環境是關鍵。張繼彤等(2010)認為中小企業成長規律要從時間、空間、產業這三個維度去認識,因此中小企業的政策環境研究也要從時間差異、空間差異和產業差異這三個維度考慮,以增加改善中國小企業政策環境的針對性。